•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涵玥
  
赣商
2023年9期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市 40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多次提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民俗文化相关内容。重庆石柱土家族作为少数民族盘踞乡村,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历史等资源。但因前期不平衡不充分地大力发展城市,忽略了农村的跟进,导致如今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从目前乡村旅游行业的情况来看,仍存在急功近利,且缺少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据此,本文对重庆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展开研究,分析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重庆石柱土家族;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自2023年初,乡镇文旅产业的发展正表现为“井喷式”增长态势,当前,我国乡村文旅产业已向减压放松、休闲运动、观光度假复合型模式转变,从简单游览式旅游过渡到深度体验式旅游,文旅产品不断向个性化、融合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在全国众多风格独特的乡村旅游景点中,旅游体验项目单一且低质化,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何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重庆石柱土家族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使得其旅游业不断发展,加之其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潜在的人文、景致、生态、地势等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前期不平衡不充分地大力发展城市,忽略了农村的跟进,导致如今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从目前乡村旅游行业的情况来看在规划和评价工作中仍然不够体系化和科学化,仍存在急功近利,且缺少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

因此,本研究探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希望对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为其提出对策建议。

二、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石柱县基本状况

(1)地理位置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全国单一的四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土家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是将三峡库区、革命老区、集民族地区、武陵山集于一体的特殊区县,地处重庆东部,位于长江上游南岸,是三峡库区的腹心。石柱县毗邻西南与重庆市丰都县,东连湖北省利川市,南接重庆市彭水县, 北邻万州区 ,西北则与忠县交界。

(2)行政区划

石柱县共有3个街道,13个乡、17个镇,205个村,3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3)土地资源

石柱县占地面积总计3014km²,其中林地1842.69km²,占比61.14%;耕地563.89km²,占比18.71%;,草地262.74km²,占比8.72%;交通运输用地34.30 km²占比1.12%,其他土地107.13km²,占比3.56%。

(4)民族人口

截至2022年底,石柱县居民总计54.41万人,其中常住居民约为38.69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06%,居住着土家族、汉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侗族哈尼族、白族、独龙族、布依族、壮族和彝族等29个民族。

(5)经济发展

黄连、辣椒、莼菜石柱三大石柱特色产业高质发展,农业规模达到60万亩。2022年石柱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9亿元,相较2021年,增长了5.7%,增速位居渝东南第一。石柱县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的历史记录,高达209.07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4%,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居渝东南第一。

(二)石柱县旅游文化发展状况

(1)旅客逐年增长

2020年末石柱县全年共接待旅客151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 42.8%;2021年共接待旅客 1617 万人次,其中留宿旅客 947 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6.6%;2022年共接待旅客 1950 万人次,比2021年增长20.6%,其中包含留宿游客 976 万人次,较2021年增长1.9%。虽然2020年和2021年石柱县的旅游业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2022年石柱县的旅游也较前两年取得了“飞跃式”的增长。

(2)旅游投资持续增长

资金短缺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文旅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

(3)非遗文化逐步提升旅游层次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是基础,有吸引力的非遗文化或民俗文化是关键。有吸引力的非遗文化应具备独特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重要元素,民俗特色越明显、民族文化风情越浓郁越能受到游客们的热情追捧。因为非物质文化的对当地旅游业的浸润,游客们才能体会到当地旅游特色。

三、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石柱县土家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闻名遐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土家族的风俗、传统艺术和风景。然而,在石柱发展土家文化旅游的历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妨碍其可持续发展,其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中,一些景区内部的交通、停车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游客在景区内的流动性不高,往往需要费时费力地找寻游览路线,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部分景区的停车场设施简陋,停车位不足,导致游客停车困难。另外,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缺乏专业培训和规范化管理。这些问题影响了石柱土家族文旅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石柱县城和热门景区的旅游设施还不完善,缺乏星级酒店、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配套服务。导游、商家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落后,旅游咨询服务和网络宣传推广不足。

原因分析:

1. 地理条件限制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中国重庆市东北部,属于重庆市直辖。它的地理位置坐落在长江上游的湘江支流石柱河的中下游,东邻湖南省永顺县,西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连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北濒川江与湖南省保靖县相望。整个石柱县地势起伏,多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其地处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建设难度大,加之交通运输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游客前往石柱县的交通不便。

2. 规划不合理

目前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各个景区和旅游项目之间缺乏协调。这导致资源利用不均衡,有些景区过度开发,而有些则相对荒废,无法形成整体的旅游吸引力。

开发利用不足,石柱拥有丰富的土家传统文化、手工艺品等资源,但本地资源开发和产品化不足,传统手工艺品缺乏设计创新,缺乏吸引力。土家文化展示形式单一,参与体验项目不足。

3.信息化服务薄弱

石柱的旅游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不足,线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旅游企业的信息化运营手段比较薄弱。石柱智慧旅游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二)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现代化的冲击,让土家传统文化渐渐没落。年轻一代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阻碍。商业化开发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定冲击,使得文化纯粹性和原汁原味性受到侵蚀。

文化产业总量偏层次偏低、贡献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2020年占GDP比重为1.9%。文旅活动主题特色几乎没有创新,文旅行业整体市场影响力不大,缺乏体验型及复合型的旅游项目,如联动大型主题乐园等。

原因分析:

1.商业化开发冲击

商业化开发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定冲击,使得文化纯粹性和原汁原味性受到侵蚀,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石柱土家族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关注和参观。然而,在商业化开发中,一些景区和商家过度商业化,导致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商业化的“假民俗”现象。一些商家只注重商业效益,而忽视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甚至夸大和编造民俗表演,伪装为土家族的真实生活,给游客留下不真实的印象。因此,文化保护和商业开发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进行商业开发,创造经济效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盲目开发建设,只会让旅游文化的习尚荡然无存。

(三)旅游产品单一化

石柱县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石柱的旅游以自然景观见长,著名景点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西沱古镇、千野草场、万寿山、银杏堂。但此类景点同质化严重,与其他地区重复性大,缺乏特色。石柱的土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缺乏特色鲜明的土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观赏风光和避暑消夏产品为主,缺少文化游、体验游、度假游、研学游、亲子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出游方式以自驾游为主,游客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新鲜血液较少,四季游并未成形,旅游发展呈现出季节性周期特征,真正能够做到四季旅游的产业,才能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吸引到游客。知名旅游景区的发展工作还有待继续努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感受相对单调,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兴趣,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原因分析:

1.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在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中,需要明确自己的旅游市场定位。是以自然风景为主打还是以土家族文化为主打?要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目标客群,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当前,石柱土家族的旅游市场定位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因此,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明确目标客群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2.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旅游规划和创意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中,创新是关键。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需要加强对文旅产品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观光游览,可以考虑开发一些特色体验项目,如土家族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参与等,增加游客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产品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的体验和价值。

四.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机遇

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重庆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对于推进文旅融合体质机制创新,应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2.后疫情时代催生出乡村文旅新动机

当今后疫情时代,国民旅游需求出现强势反弹。《2023行业复苏白皮书》显示,消费者对高端酒店、特色民宿需求大幅提升;今年1月全国小众景区搜索同比增长186%;4月夜市、大集搜索同比分别增长29%、10%。而国内旅游行业人数及收入增长显著,2023“五一”旅游数据表如下,

由表4-1可知,2021年随着疫情初步控制,国内旅游人数出现明显反弹迹象,初步表现了疫情控制后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旅游行业的正向刺激。直至2023年,旅游人次及综合消费量再度大幅上涨,我国旅游行业呈现全面复苏态势。

3.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基于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模式

重庆石柱土家族地处长江上游南岸、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绝佳的区位,民俗的特色以及时间长河的推进,使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

文化经济是指大力发展与文化遗产有关的事业,以此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从而带动整个区域行业的发展。是当今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需要以及增加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的经济模式。

依据文化经济在我国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以及其所带来势不可挡的发展效果;建立针对其独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经济模式成为重庆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的新突破口。重庆石柱土家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埋没到充分利用,将发挥以下关键性作用:从历史角度看,它可以将隐没的民俗历史再次进行发扬和传播;从消费角度看,它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民俗,感受历史渊源。除此之外,对于土家族文旅产业的发展,将文化遗产扩展到当地相关产业不失为一种合理满足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创新形式。

(二)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挑战

1.资源利用率不够,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区旅游产业种类丰富,集聚农林牧渔业、旅游建筑等产业。但就文旅及其周边相关产品来看,产品种类欠缺,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当前石柱土家族文旅发展的一大挑战。目前土家族提供的文旅产业及服务大部分为生态景区参观、农林畜牧体验等,部分地区偶尔配备文艺演出。

其中虽包含众多景区及民俗文化产业,但整体以景观观赏为主,鲜有民俗体验,遗址学习等文旅活动方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例如其区位具备的极具观赏与药物开发能效的野生动植物、同样观赏性合适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都有待被利用与石柱土家族文旅相关产业。因此,可通过文旅行业参观展览、食材制作、农家体验、历史背景,历史遗产介绍、文艺艺术参观、传统工艺体验以及和品牌联名打造纪念品店等方式,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文化普及和旅游体验。

五、重庆石柱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重庆石柱县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纵使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传承困难、产品同质化发展严重等诸多难题,但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亦有解题之策。

(一)建设土家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受地理位置、投资、信息和人为规划等因素的制约,石柱县土家族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这意味着旅客难以从舒适度以及便利性的角度享受旅行,因此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是石柱县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是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物质保证。除了发展最基础的食、住、行——旅游饭店、旅游酒店、旅游交通,还应当更加全面地考虑到旅客体验中的方方面面。

1.旅游酒店

在规划旅游酒店的建设时,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体现石柱县土家族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民族风情和区域特点,与石柱县的自然景色、人文主题相呼应。同时,酒店的选址应更多的考虑接近客源,辐射更广大的区域,为更多的旅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

酒店的服务与价格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优质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酒店硬件能力的不足,以低成本的代价为旅游带来舒适的感受。

2.旅游景区设施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或与之相关的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齐全,也意味着景区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完善。一些相关的,如:游客中心、洗手间、放行李的场地、休息室、游步道、导览图标等必要的基础设施,须配套齐全。此外还需完善景区交通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供气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等硬件设施,为旅客的出行、食宿、娱乐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证,满足旅客观光、休闲的各种需要,提高石柱县文旅服务的品质。

(二)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发展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精湛,包括木雕、竹编、织锦等,其常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题材,造型独特,富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强民族之魂,在筑牢民族根基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因此需要加强石柱县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1.建立土家族文化传承机构

形式上,可以通过建设和保护具有土家族文化传统的建筑,让人们在实地游览中切身体会和感受土家族文化。如今,也存在着一些专门负责非遗文化传承的学校,如:石柱职教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石柱县非遗传习所等,肩负着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传统的责任和使命。

2.培养和选拔土家族文化传承人才

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流量的兴起,逐渐占据了大众的眼球,不乏有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采用新媒体技术推广土家族文化或者产品,展现出土家族民俗、歌舞等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族,爱上土家族。

(三)开发特色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

针对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的现状,提出开发特色土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对策。

1.做好定位,突出特色

不仅是明确自身的定位,强烈凸显出土家族的文化烙印;也要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目前,疫情后旅游业正呈现出复兴的态势,大众旅游逐渐火热。考虑到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不同的因素,推广出大众可以接受和消费的旅游路线和方案。同时,可以将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一个精力更充沛,消费水平更高的目标消费群体,针对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推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产品。

2.加强合作,交流共创

通过与其他IP联名合作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品牌借势宣传的效果,还为当地带来了新鲜的人气和崭新的文旅资源。并且,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在文化的碰撞中,体会别具一格的石柱县土家族,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

(四)与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石柱县土家族文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规划。这导致了资源分散、信息不畅、工作重复等问题,合作效率低下,规划不统一,极大的阻碍了石柱县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机制,使双方信息共享并加强协作。基于此,可以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以避免信息不畅和重复工作,将资源集中统一,协调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以全局的视角统筹规划,促进石柱县土家族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景区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土家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互相借鉴经验与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机构定期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地区的土家族文化加深理解,共同进步。

1.文化交流活动

举办展览、节庆活动、艺术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省份的土家族游客免费参观,在活动结束后积极听取意见。也可安排相关人员前往其他省份,学习其他地区土家族的文旅产业发展经验。需要强调的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石柱县本土,最适应当地游客的产业发展模式。

2.机构定期交流

与其他省份的土家族文化交流机构合作,开展文化交流项目,定期走访和沟通。加强不同地区间土家族文化的双向理解,共同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播,整合不同区域的土家族文化资源,提升土家族文化的品牌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泠璇. 重庆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现代商业,2018,(09):146-147.

[2]马念.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啰儿调”为例[J]. 文化产业,2022,(08):52-54.

[3]范丽莎,王梦微. 试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03):54-58.

[4]杨明,赵朝丛.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以重庆石柱县为例[J]. 农村实用技术,2020,(11):111-112.

[5]郑宇.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中国新闻网-陇台双向交流项目达千余项,文化为“媒”拉近两岸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971630526588997&wfr=spider&for=pc

[7]新华社-重庆石柱:2022年土家文化旅游季启动,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489954456511594&wfr=spider&for=pc

[8]石柱县人民政府网 http://cqszx.gov.cn/

[9]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民族出版社,1999.

[10]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DOI:10.7666/d.d159422.

作者简介

张涵玥:2002年生,汉族,甘肃省金昌市,重庆工商大学学士,经济与管理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