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与实践探索
【摘 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与实践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现状分析,从优化培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优化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与实践探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
1 引言
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目标和方向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为路径。当前,部分民办高校在担当意识培育上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内容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学校教育引导不到位等。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实践平台等举措,有效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
2 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概述
新时代,对于大学生而言,担当是他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其所具备的品德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大学生担当意识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赋予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以新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最具有担当精神、最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最有前途、最有力量的一代。时代赋予高校大学生责任和使命,让他们肩负起历史重任。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着缺乏担当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1]。
3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是否有担当意识,对其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中,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要求,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引领。
3.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大学生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他们要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以自己的担当精神和实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3.2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担当意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民办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担当起历史重任,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4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对策
4.1 教师要树立良好学习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当作“网红”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学习自己、向优秀的人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专业能力提升,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一名有专业素养的高校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舞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青年学生可以高枕无忧、无忧无虑。当前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担当意识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其次,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把“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再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最后,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3]。
4.2 结合名人事例,培育担当意识
担当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要充分利用好名人事例,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榜样,以榜样为目标,向榜样看齐。高校要充分发挥名人事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榜样、明确方向。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中说:“中国人有非常坚韧的毅力、超强的能力、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为国家而献身的勇气。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国家,我们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丰富人力资源。”杨振宁先生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拼搏奉献来证明了中国人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有能力并且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民族。近年来,各大媒体平台经常会报道一些成功人士创业故事,比如:马云、马化腾、雷军等等。这些名人成功后没有忘记自己当年创业时经历过的艰难险阻和奋斗历程,依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坚持着。这些例子,更能引起学生们对于创业不忘初心、坚持奋斗、努力拼搏等精神的向往。另外,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当代大学生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知行合一”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让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重要平台,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进来、走进生活、融入社会[4]。
4.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担当意识
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到社会中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以学促行”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三下乡”活动中。“三下乡”活动是一项富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担当、彰显青年价值的重要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企业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与认同,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4 给予足够激励,使学生自主培育担当意识
大学生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一代,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培育担当意识。具体来说,首先,民办高校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足够重视。民办高校应将培养学生担当意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培养学生担当意识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民办高校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能够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并对自身发展目标有更深刻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够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主动担当作为,从而形成担当意识。因此,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社会实践目标。社会实践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要合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第三,要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民办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5]。
其次,设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在民办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在设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时,民办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性质,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对于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非常出色的团队和个人,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将其纳入学校、学院或班级等相关荣誉评选中去。
5 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办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的人才。民办高校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赵佳琪. 新时代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2.
[2] 符如贷. 时代新人视阈下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研究[D].海南大学,2022.
[3] 万静.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1.
[4] 冯定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2(01):107-112.
[5] 王子元.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1.
课题名称: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与实践探索--以云南9所本科高校为例
项目编号:2022XZ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