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包袱”的词义演变及认知机制

康贝贝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3年1期
长江大学 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包袱”是汉语口语中的一个常见词汇,其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使用大致是在元代,本义为“用来包衣服等用的布”,后来引申出了“装有衣服等物品的包裹”这一最常见的义项。此后,“包袱”又引申出“某种焚烧的祭品”“负担”和“相声等曲艺领域的表现手法”等新的义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包袱”发生词义演变是受到了“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包袱”;词义演变;转喻;隐喻

The semantic evolu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of "baggage"

Beibei K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new media, Changjiang University Hubei Jingzhou 434023

Abstract: "baggage" is a common word in spoken Chinese. As a fixed word, it was used roughly in the Yuan Dynasty.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cloth used to wrap clothes and so on". Later, the most common meaning of "package containing clothes and other items" was extended. Since then, "baggage" has extended new meanings such as "some kind of burnt sacrifice", "burden" and "expression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cross talk and other folk arts".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baggage" is influenced by two cognitive mechanisms, "metonymy" and "metaphor".

Keywords: "Baggage"; The evolution of word meaning; Metonymy; Metaphor

1 引言

“包袱”一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口语中都十分常见,其词义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包袱”的释义为:(1)包衣服等用的布。(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3)比喻某种负担:思想~|不能把赡养父母看成是~。(4)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

古代汉语中“包袱”还可写作“包复(複)”,常用来指称用布包起来的包裹、行囊等。例如:

(1)他随身带有一个小包袱,里面存放的是符书之类的重要东西,顷刻间也丢失了。(《太平广记》)

(2)那小妖道:“让他过去,他必然挑了担包复来。那时报与大王不迟。”(《续西游记》)

上述两例中“包袱(复)”均是指用布包起来的包裹、行囊等。现代汉语中“包袱”的意义更为广泛,除了可以指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负担”和“曲艺或喜剧表演中的笑料”等抽象事物。此外,在某些方言区“包袱”还可以特指祭扫时使用的焚化品。例如:

(3)在她的心灵深处,还背了一个“我不能辜负家长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这个个人“荣誉”的包袱。(《冰心全集·第五卷》)

(4)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红楼梦》)

(5)电视喜剧是综合艺术,那些局部的小精彩、小幽默和“抖包袱”,不足以支撑起像《刘老根》这样一部长达18集的大戏。(文汇报2002-3-18)

除了《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外对“包袱”的词义作了简要归纳,目前在其他文献中关于“包袱”一词词义演变和发展的研究十分少见。本文拟对“包袱”的词源进行探究,梳理其词义演变过程并理清各个义项间的发展关系,最后从认知的角度入手,考察“包袱”一词词义发展的内在认知机制。

2 “包袱”的词源考

《说文解字》中对“包”的解释为:妊也。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包”的本义即为“裹”,“包裹”一词在语义上与“包袱”亦有重合之处。“袱”的本义为“用来包裹、覆盖衣物的方形布块”,《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袱”,但收录了“幞”,“幞”与“袱”在古汉语中经常替换使用。《说文解字》对“幞”的解释为:帊也;《广韵》中对“幞”的来源解释为:周武帝所制,裁幅巾出四脚以幞头乃名焉,亦曰头巾。故“幞”本指包头巾,即用来包裹头的布块,与“襆”互为异体字。从字形的发展顺序来看,“幞”起源于后周,而“袱”和“襆”的出现的时间较晚。“幞”出现的时间早于“袱”,还可以从音韵方言的角度论证。《说文解字》中对“幞”的注音为:房玉切;《康熙字典》[4]中对“袱”的注音为:房六切。“房”在上古音中属並母,中古之后才分化出轻唇音,而“幞”在客家话和粤语中均读作重唇音,“袱”在客家话和粤语中均读作轻唇音。由此可见,“幞”在方言中的发音保留了更古老的特征,故“袱”出现的时间晚于“幞”。所以“包袱”的“袱”来源于表示包头巾的“幞”,其发展经历了词形演变和词义演变的过程。

从词义上看,“袱”“襆”“幞”的词义均完成了从“包头巾”到“包裹、包袱”的转变,其转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包头巾;(2)用以覆盖或包裹衣物的布单、巾帕;3.包袱、包裹。例如:

(6)身穿皇袍,腰击白玉带,头戴袱头,脚穿朝云靴,手拿结线鞭,骑坐白马珠鞍。(元·《老乞大新释》)

(7)则犹戴花幞头,军士争趣之。(宋·《梦溪笔谈》)

(8)如帕複相似,有四只带,若当襆头然。(宋·《朱子语类》)

(9)宋敦于佛堂挂壁上取下两副布袱布袋,留下一副自用,将一副借与刘有才。(明·《今古奇观》)

(10)有一布幞,幞内有茯苓粉片,欲货此市买。(宋·《宋朝事实》)

(11)每朝令进二溢米,而私令取肥肉脯鲊,置竹筒中,以蜡闭口,衣襆裹而纳之。(《资治通鉴》)

(12)不期孙行者见我二人不在,复回来把师父打一铁棍,将两个青毡包袱抢去。(明·《警世通言(上)》)

(13)初发县,有一紫衣人,擎小幞,与生同行,云:“送书状至城。”(宋·《宋朝事实》)

(14)州佐解襆出函,公拆视未竟,面如土灰。(清·《聊斋志异》)

上述例句中,例(6)(7)(8)中的“袱”“幞”“襆”均表示头巾,(9)(10)(11)中表示覆盖或包裹衣服的布单、布帕,(12)(13)(14)中表示包裹、包袱。当“袱”产生“包裹、包袱”的意义时,“包袱”已经开始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使用,其出现时间大致是在元代,主要见于各种话本。此后,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大量使用,说明已在北方口语中完成词汇化。“包袱”作为一个词汇使用,最初指的是用来包衣服和其他物品用的布,而后发展出表示“包裹”的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包袱”还可以写作“包複(复)”,“包複(复)”与“包袱”虽可以指称相同的事物,但造词理据有细微区别。《说文解字》中对“複”的解释为:重衣也。《释名》中的解释为: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单[5]。故“複”的本义是夹衣,强调的是对布料进行内部填充。“包複(复)”虽可以指包裹,但强调的是对布块进行内部的物品填充,而“包袱”指称的包裹则是从包裹衣服或物品的布单、帕子引申而来,所以可以指空包裹。通过搜索语料库,我们发现古汉语中“包複(复)”的用法并不多见,CCL语料库中仅收录两例,四库全书中仅检索出四例。所以,我们认为“包複(复)”作为包裹的用法并不普遍,与之相比,“包袱”的固化和泛化程度更高。

3 “包袱”的词义演变过程

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包袱”一词的来源,其最初的意义指的是用来包衣服等物品的布,即“包袱皮儿”。经过历时演变,“包袱”的词义得到了新的发展,我们现将“包袱”的词义演变过程梳理如下。

“包袱”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使用大致是在元代,CCL语料库中收录5例:

(15)我的衣裳、被儿、包袱也都咬了,恨的我没是处。(《老乞大新释》)

(16)高抬在衣架怕吹了颜色,乱裹在包袱中恐锉了褶儿。(《三国志评话》)

(17)二弟提四包袱,在面前解开,都是黄巾,散与众人,都色带上黄巾。(《元代话本选集》)

(18)鲁公子不敢就穿,又借个包袱儿包好,付与老婆子拿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9)你逐宵野店上宿,休将包袱做枕头,怕油脂腻展污了恐难酬。(《三国志评话》)

在这五个例句中,只有例(17)中的“包袱”表示的是包了东西的“包裹”,其余例句中的“包袱”均是指用来包东西的布。但在明清小说中,“包袱”表示包裹的例句越来越多,可以看出“包袱”的词义经历了一个词义扩大的演变过程,即从表示“用来包东西的布”渐渐发展出“包了东西的包裹”。

当“包袱”的词义渐渐固定为“包了东西的包裹”后,又经历了几次词义引申的过程。中国民间有一种祭祖方式叫“烧包袱”,又称“烧包裹”,在北京地区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大都给死去的宗亲烧纸,有些人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只能以“烧包袱”代之。“包袱”通常是用纸袋将冥衣、冥钱等物品包起来,并在包袱皮上写上亡人名讳和祭祀人姓名,代表由阳间寄往阴间的包裹。我们认为,“包袱”的“祭品”义的是从“包了衣物等的包裹”这一义项引申而来,因为作为祭品的“包袱”与“包了衣物的包裹”之间有相似性联系,这两者均是由“包袱皮儿”和“包袱底儿”两部分构成,并都用包裹和填充物品的动作。表示祭品的“包袱”在古代汉语和某些方言区中可见,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并未收录这一义项。

在现代汉语中,“包袱”的词义还经历了新的引申过程,其所指对象完成了由具体可感的事物到抽象事物的转变。例如:

(20)三中全会以前,每年有人背着包袱出外要饭,当地的大多数干部面对这种情况,思想包袱很重。农村改革以后,他们放下包袱,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和生活都有较大的改善。《科技文献》

在这一例句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包袱”,大致体现了“包袱”词义演变的过程。例句中的第一个“包袱”指的是背在身上的实体包袱,第二个“包袱”前出现了一个定语“思想”,合在一起表示思想上的负担,第三处的包袱可以直接表示某种负担。这三处“包袱”所指事物的抽象程度是逐渐递增的,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包袱”分别视作“具体事物”“半抽象事物”和“抽象事物”。“包袱”从表示具体的“包裹”到表示抽象的“负担”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半抽象”的阶段,即在“包袱”前加上各种定语,表示某种负担。例如:

(21)“鲁经验”的水电十四局都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反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经济文献)

(22)上海队的欠缺在于心理包袱太重,年轻队员在场上技术变换灵活性不足,尤其在前两局比分屡次领先的形势下,犯下致命的失误,将胜势转为劣势。(文汇报2005-3-13)

(23)一向十分注意外表的周杰伦,这次和林导合作甘于放下偶像包袱,包白头巾扮印度男。(微博)

在上述三个例句中,“包袱”加上了不同的定语,“经济包袱”表示经济上的负担,“心理包袱”表示心理上的负担,“偶像包袱”表示个人形象上的负担,这样的用法中“包袱”更像一个比喻的用法,长期使用便逐渐固定下来,渐渐地可以直接用来表示“负担”。例如:

(24)她正担心着郑百如会因为那个意外的“丑闻”而放弃复婚的打算,要真是那样,往后的四姑娘不是成了一个可怕的“包袱”么?(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在例(24)中,“包袱”就已经是指完全抽象的事物,不用对其加以限定,就能直接表示“负担”,这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固定下来。

此外,“包袱”还可以用作相声等曲艺、喜剧领域的专业术语使用,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包袱”最初是传统相声中的术语,也是相声主要的艺术表达手段,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话剧、小品、电影等各种喜剧表演形式中。在喜剧领域中,“包袱”要经历一个“设计、组织、铺垫、抖响”的过程,即经过前期的铺垫(运用表演技巧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等进行交代),然后逐渐释放,最后通过“抖包袱”获得喜剧的效果,当获得观众的“笑声”即达到了“抖响包袱”的效果。所以,在喜剧领域,还产生了“抖包袱、甩包袱、包袱响了”等与“包袱”相关的术语。例如:

(25)同样一句话,你节奏对了,包袱就响了。节奏不对,包袱就不响。而最精准的节奏一定是踩着观众的心理,抖包袱其实是与观众比赛智慧。(人民日报2017年07月27日)

上述例句中,“抖包袱”指的就是喜剧表演中,经过一系列铺垫后逐渐释放的过程,“包袱响了”指的是释放笑料后获得了观众的笑声反馈。

综上所述,“包袱”的义项包括:(1)包衣服等物品的布;(2)包了东西的包裹;(3)一种祭品;(4)负担;(5)相声等曲艺喜剧领域的专业术语。从词义的发展线索来看,“包袱”先经历了一个词义扩大的演变过程,由义项1发展出了义项2,当义项2成为固定为最常见的用法后,又由义项2引申出了义项3、义项4和义项5。

4 “包袱”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词义演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断认知的过程,“包袱”的词义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认知的影响和推动,主要涉及到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

4.1转喻

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指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凸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来源称为转喻源,转喻所指向的概念称为转喻目标。“包袱”的词义由“用来包衣服等物品的布”扩大为“包了东西的包裹”这一过程则是转喻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

从事物本身的形态来看,打包包袱实际上是将衣服物品等用布包起来的过程,当打包完毕后,衣服等物品就被外层的布遮挡了,所以在视觉画面中,衣服物品实际上是一种“隐藏状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种事物有多方面特征,但人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注意那些最突出和最容易记住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因此,人们在认知“包袱”这一事物时,最先看到的突显特征就是裸露在外的“包袱皮儿”。在这种认知方式的影响下,语言上的表现就是用“表示用来包衣服等物品的布”的名称“包袱”来指称整个“包了东西的包裹”。从转喻的类型看,即出现了用“部分”转喻“整体”的情况。

4.2隐喻

在隐喻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后者由前者得到部分的理解,前者被称为“来源域”,后者被称为“目标域”。“包袱”的词义从“包了东西的包裹”这一义项引申出“负担”“祭品”“曲艺笑料”等义项的过程就是受到隐喻机制影响的结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负担”“祭品”和“曲艺笑料”都与表示“包裹”的“包袱”有相似性联系。“包裹”义的“包袱”通常具有[+重量]的语义特征,背在肩上的“包袱”能带给人“沉重”的感觉,这种身体上的沉重感映射到心理和精神上,就产生了表示抽象事物的“负担”。表示“祭品”的“包袱”则是与“包裹”义的“包袱”在外形上有相似特征,并且都有相同的“打包过程”,都由外包装和内部物品两部分构成。相声等曲艺表演行业中的“包袱”则强调的是与包袱打包过程之间的相似,即曲艺表演中领域运用“包袱”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刨”(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与“铺包袱、系包袱、解包袱、抖包袱”的过程十分相似,故在相声等曲艺专业领域中产生了“包袱”的用法。此外,由于“包袱”是由外包装和内在物品两个部分构成,外包装即“包袱皮儿”,内在物品即“包袱底儿”,且“包袱底儿”具有[+私密,+贵重]的特征,故引申出一些新的义项。例如:

(26)好在群众眼睛雪亮,可以信任他们。夫妇俩互相安慰说:“反正咱们老老实实把包袱底儿都抖搂出来就完了。”(杨绛·《洗澡》)

(27)左思右想,翻箱倒柜,抖落包袱底儿,我忽然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写给我的妻子的一首情诗,拿出来滥等充数,蒙混过关。(《刘绍棠文选》)

例(26)中的“包袱底儿”指的是个人的隐私,例(27)中的“包袱底儿”指的是自己的拿手本领。除了这两种意义外,“包袱底儿”还可以表示家庭多年不动用或贵重的东西。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这几次词义引申的过程实际上是“实体隐喻”发挥作用的结果。人们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认知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等,将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所以,“包袱”的指称对象在现代汉语中完成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的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包袱”的词义演变过程及认知机制情况归纳如下:

5 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包袱”一词的词义演变情况,首先考察了这个词的词源,分别就“包”的词义和“袱”的词义进行探源,确定“包袱”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大致出现在元代,其本义是指“用来包衣服和其他物品的布”。然后分析了“包袱”的词义发展线索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包袱”的词义先是由本义扩大为“装有东西的包裹”,再由“装有东西的包裹”引申出“祭品”“负担”和“相声术语”等义项。“包袱”的指称对象也经历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的转变。最后从认知的角度对“包袱”一词词义演变的内在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词发生词义演变先后受到了“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的影响。“包袱”的各个义项在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发展,是否能引申出新的词义,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宋)陈彭年等.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 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影印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01):44-50.

[7] 池昌海.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意”虚假[J].修辞学习,1996(03):9-10+8.

[8] 王林哲. “家伙”的形成和词义演变机制--兼论“家伙什儿”的形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03):90-98.

[9] 井怡琼. “红”词义演变的认知语义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4):128-130.

[10] 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66-67.

[11] 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03):1-5.

作者简介:

康贝贝(1996—)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