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

吴哲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3年9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沈阳 110122

【摘  要】:本文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实践中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对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互动与合作,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DOI:10.12417/2705-1358.23.09.017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以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用性培养。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够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共享不畅、教学资源无法有效整合、育人目标不协调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高职教育不断优化。

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1.1产教融合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方式,积极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将企业需求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1]。这种融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不仅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2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地位与使命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实际工作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且推动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2]。

1.3面临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需求和挑战。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结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师生脱钩、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的困难,以及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优化合作模式等方式,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挑战。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保持敏锐的认识,积极面对挑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2.1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不同而又互补的角色。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心理咨询、学业指导等工作,注重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怀。辅导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和指导,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

相比之下,专任教师则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担负着教学任务,致力于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专任教师通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具备应对未来工作需求的能力。在协同育人机制中,辅导员和专任教师需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3]。双方需在育人工作中密切合作,协调行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他们应该以统一的目标为契机,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2.2育人理论与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基于科学的育人理论和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成人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育人理论为辅导员和专任教师提供了关于学生发展的理论指导。成人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目标导向性,而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这些理论为育人者提供了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同时,问题导向、实践型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也在协同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问题导向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型教学则强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转化理论知识为实际技能。

2.3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与要求

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目标一致和互补互助等方面。资源共享意味着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可以共享各自的教学资源、经验和技能,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信息互通是指双方需要及时分享学生相关信息、教学成果、学业发展情况等,确保在育人工作中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目标一致则是指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在育人目标上需保持一致,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而努力。互补互助则强调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专业特长,共同推进学生的教育育人工作。

具体来说,协同育人机制要求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协作,以确保学生教育全面有效推进。他们需要在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引领。通过密切的协作与配合,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育人工作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合作育人的现状分析

3.1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情况分析

目前,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在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需要更多涉及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而专任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发展、学情反馈等方面需要更多借助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然而,双方在资源共享和信息流动上仍存在一定障碍,导致合作育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2合作育人案例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建立了积极的合作育人机制,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首先,在学生成长评价方面,辅导员负责提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评价和发展规划,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等方面;而专任教师则从学术能力、专业素养等角度进行评价,形成了对学生全面成长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评估,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人发展[4]。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辅导员和专任教师进行密切协作,共同商议推进课程整合。他们通过课程交流会议、教学设计研讨等形式,使得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专业实践需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某专业的实践课程中,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共同设计了一门“实践创新与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这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积极的案例表明,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合作育人机制在学生成长评价和课程设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全面的学习资源和成长指导,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3.3合作育人的影响力评价

合作育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学生成绩,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此外,良好的合作育人机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4.1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遵循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首先,教育教学一体化原则。通过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培养更适应市场的技能型人才。其次,学生发展为本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确保学生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有效培养。第三,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培养学生,将多方资源汇聚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源。通过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共同商议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第四,目标一致、分工协作原则。确保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在学生成长路径上保持一致目标导向,并明确分工协作的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成长。第五,突出实践创新原则。注重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真实案例、项目实践等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持续改进与评估原则。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开展评估,及时调整机制,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变革,确保机制的有效运转和不断提升。

4.2机制构建的内容和形式

机制构建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多方面的考量:

在合作育人机制的内容方面,首先应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促进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联席会议、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实现,从而达到分享学生信息、教学改革成果等目的。同时,共建学生成长档案也十分关键,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共同维护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发展情况、成绩、实习评价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评价,使得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与管理措施。此外,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也是重要的一环,双方需要通过共同商议与调整,将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融入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这些内容的构建,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可以更好地协同育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在合作育人机制的形式方面,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合作,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首先,他们可以共同参与学生的选题、实习安排等活动,进行联合指导,确保师生一体化育人,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此外,他们还可以共同策划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实践导向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团队合作、创新意识。最后,为了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可以建立学业预警及干预机制,如举办教师辅导员联席会议、设立学生干部团队等多元化机制,积极对学业预警进行干预,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这些形式的实施,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以上机制内容和形式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双方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系统、更个性化的支持。

4.3机制实施的路径和保障

机制实施的路径和保障应当具体、可操作。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明确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合作顺畅进行。其次,通过制定具体的合作计划和目标,确定双方的合作重点和内容,并制定落实计划和时间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和条件。鼓励学校领导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支持和推动,为合作提供保障。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合作育人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提升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方法技能。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对接,为协同育人提供更为丰富的外部支持和保障。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合作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激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合作育人工作,共同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结论

通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合作育人机制尚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信息沟通不畅、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重视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动,整合资源、共同育人,以实现高职教育的有效发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同时,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和育人目标一致性,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保障,值得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曾观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2):64-66.

[2]王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23,21(8):168-171.

[3]蔚衍娟,李春燕.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储运,2023(3):198-199.

[4]李思明,王玉辉,陈清化.“三高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59-62.

基金项目:2023年度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就业专项研究课题:精准画像、精细服务、精确对接——基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lnccybkyjy2023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