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路径方法

王金龙 王志闯 张同华 王二永 李正义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5期
北京科技大学保卫处 北京 10008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本论文旨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我们通过对安全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为安全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全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点,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模型。同时,本论文开发了智能教学工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实践环境。本研究的成果表明,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模型和智能教学工具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性教学的需求,为解决安全教育的难点、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接受性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关键词】:沉浸式;安全教育;体验式;智能教学工具;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

DOI:10.12417/2705-1358.24.05.009

引言

安全教育是提升人们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手段,在当今社会,安全教育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然而,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传统安全教育通常采用说教传授知识的方式并结合实地演练,然而,演练受限于场地和参与人员的限制,导致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安全教育存在着知识片面性、内容滞后性、传递效率底下等局限性,难以覆盖全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且传统安全教育通常是统一的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体验。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改善安全教育领域的现状带来了更多可能。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探讨,也缺乏相关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因此,开展针对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安全教育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安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解决传统安全教育模式面临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1 调查研究

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任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然而,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演练受限于场地和参与人员的限制,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等。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改进安全教育模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1]。

本章节对安全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2],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智能教育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虚拟实验环境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ChatGPT是由OpenAI开发的,首次发布于2018年6月11日,其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其主要功能包括:自然语言生成,可用于生成文章、故事、对话等文本,并可应用于内容创作、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可以应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用于问答系统、文本摘要、信息检索等任务;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可通过分析文本信息构建知识图谱。有学者认为,ChatGPT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搜索与整理能力,能为学生的疑问提供更丰富的答案,并允许学生使用自然语言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7]。也有一些学者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担忧,Alshater认为ChatGP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数据的质量存在依赖性、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与存在误用的可性等[8]。ChatGPT可能会帮助学生实施作弊,使教育评估机制失去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9][10]。

在安全教育领域,学生可以通过与ChatGPT的对话快速了解安全知识,但是只有文字形式的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文字和图画可能无法充分表达复杂的安全概念和情境,导致信息传递不够全面和准确无法根据,并且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无法提供实际的操作和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还需要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来为安全教育灌注新力量。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孪生作为前沿的交互式技术也应用广泛,它们改变了人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沉浸式和直观的体验。

虚拟现实(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的全新数字体验,使用户可以沉浸于虚拟世界中,与现实世界相隔。通过戴上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用户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包括3D图形、立体声、触觉反馈等,通过追踪用户的头部和手部运动,实现对虚拟环境的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游戏、娱乐、教育、医疗保健、工业等。例如VR可以用于创造逼真的游戏体验,提供仿真的培训环境,帮助治疗心理疾病,进行虚拟旅游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虚拟现实将会成为未来数字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沉浸式的体验。

增强现实(AR)是一种技术,通过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扩展人类感知和体验的方式。与虚拟现实不同,AR并不将用户完全带入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而是保持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这种交互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眼镜等设备实现。增强现实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医疗保健、游戏、娱乐、零售和工业等。例如,AR可以用于在现实场景中提供实时的导航和信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验,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改善购物体验,提高工作效率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增强现实将继续成为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重要工具[10]。

数字孪生是一种将现实世界的物体、系统或过程数字化、模拟和仿真的技术,通过将物理世界中的实体或过程建模成数字形式,在计算机或云平台上进行仿真和分析。这种数字化的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物体或系统的行为、性能和特征。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不同,数字孪生技术不一定需要用户直接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更侧重于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模和仿真,以便进行分析、优化、监控等操作,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城市规划、教育、医疗保健、工业等。例如,创建实验室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化学品泄漏事故,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化学品泄漏,包括紧急撤离、防护措施等。数字孪生将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三种技术与安全教育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仿真的安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潜在危险,并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处理紧急情况、灾难预防和处置等实际场景,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例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在学校或实验室中标记出潜在的安全隐患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学生可以通过AR技术实时获取安全知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应用和演练,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11]。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为安全教育提供更逼真的虚拟环境,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建立更真实的火灾发生时的建筑模型,包括建筑结构、火灾扩散情况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火灾逃生过程,并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逃生路线。

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孪生技术与安全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将成为安全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为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应对能力提供更多可能性。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我们将重点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安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做出贡献。下一章节我们将提出模型构建的设想,提出几个模型构建的必要因素。

2 模型构建

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设计需要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为教育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框架,帮助其系统思考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助于确立清晰的教学方向和策略,同时为教育者提供实践支持和操作指南,指导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沉浸式体验,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本论文针对安全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点,设想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2.1学习目标设定

个性化目标设定:分析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历史,为他们设定符合其需求和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根据其年龄和地域等因素,学习目标可以包括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和威胁,包括网络安全、个人安全、自然灾害;掌握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能够辨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学会应对安全事件和紧急情况的有效方法,包括逃生、急救、危机处理等。

目标匹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其学习目标会有所不同。例如,初学者的目标可能是了解常见的安全风险类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目标可能是深入学习不同类型风险的应对方法并进行演练。并且基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动态调整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挑战下保持学习动力。

2.2学习内容设计

知识层次结构:设计一门安全教育课程需要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传授,以网络安全教育为例,从基础概念如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开始,逐步深入到高级技术如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分析。以急救知识教育为例,从基本的急救知识学起,如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止血包扎、人工呼吸等,再到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婴儿急救、老年人急救、运动伤害等。

多媒体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传达基础的安全知识,包括安全意识、安全原则和基本安全技能。通过动态图像和声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安全知识。

交互式学习模块:设计交互式学习模块,让学生参与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和解决过程。并且建立虚拟实验室或模拟训练场景,让学生进行安全实践训练,例如,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火灾逃生演练等,让学生在安全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其安全技能和应对能力。

2.3学习过程反馈优化

即时反馈机制:建立智能学习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正面反馈,强调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成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弱点和兴趣点来调整,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学习路径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数据,优化学习路径和内容推荐,帮助学生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例如,监测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的操作记录和行为模式,识别学习困难并提供帮助。

2.4教学评估和改进

多维度评价:设计定期的学习评估任务,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通过以上关键要素的有效组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模型,为安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3 工具开发

为了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提出相应的智能教学工具开发设想。该工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实践环境,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安全知识图谱等功能。

在工具开发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用户界面友好性:通过直观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提高学生对于工具的使用体验。

(2)个性化学习支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实践环境模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安全场景和实验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应用。

以下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智能教学工具的具体步骤:首先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智能教学工具的功能需求,包括个性化学习支持、安全知识图谱等,分析目标用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工具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接着制定工具的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划分,确定各个模块的任务和职责,设计工具的用户界面,包括界面布局、交互设计等,确保用户友好性和易用性。然后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开发后端逻辑,包括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数据处理和存储等。使用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开发用户界面,实现交互式操作和可视化效果。随后进行系统测试,验证各个功能模块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进行用户体验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工具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最后部署和维护,将智能教学工具部署到相应的平台上,确保稳定运行。定期更新工具的功能和内容,保持工具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进一步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一步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智能教学工具,提供更加身临其境和直观的学习体验。我们确定智能教学工具与VR和AR技术的结合点,制定VR和AR应用的设计方案,包括场景设计、交互设计等,确保与安全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使用Unity或Unreal Engine等开发工具,开发VR和AR应用程序,包括场景建模、动画制作等。最后将VR和AR应用程序部署到相应的平台上,如VR头显、智能手机等,确保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

通过以上工具的开发,我们可以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安全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和提升。

4 结论

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模型构建和工具开发等阶段,系统地探索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和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开发了智能教学工具的设想。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技术平台的支持和维护等。因此,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探索更加有效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安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新明,李光宇,刘明.(2020).“基于GPT的智能辅导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技论文,15(11),1690-1694.

[2] 魏华,刘茜.(2020).“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教育研究综述.”《中国电化教育》,2020(23),122-123.

[3] 王春阳,江波.(2019).“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29(12),90-92.

[4] 王小明,李丽.(2018).“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综述.”36(5),78-80.

[5] 张伟,李磊.(2021).“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2021(4),56-58.

[6] 俞陈华,张明.(2020).“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教育发展探析.”42(3),45-4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