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王洁 汤燕君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7期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本文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构成,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首先,介绍了“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意义,强调其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其次,阐述“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构成,然后,论文指出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内容选取、学生意识不足、文化差异敏感度不够以及实践活动相关度不高等方面。在最后,提出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培养路径,包括提高对中国国情知识的要求、增强“讲中国故事”的意识、增强文化敏感度以及增加实践途径等方面。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中文教育;能力培养

DOI:10.12417/2705-1358.24.07.073

1 “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设立是针对国际范围内对中国语言和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而提出的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中文,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任务,一是通过课堂向外国留学生讲授中国语言文化,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通过培养国际中文教师,尤其是培养本土国际中文教师,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讲述中国故事。前者是直接通过课堂这一平台向外国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后者则是通过培养国际中文教师间接讲述中国故事。

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接受程度,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如何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借助故事讲述,向国际学生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推动中文教育的发展,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1.1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012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不仅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承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工作,向国际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这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1.2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构成

“讲好中国故事”一词,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选取和讲述“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不仅意味着选择具有深刻内涵、富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更包括对故事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观等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这种选择需要综合考量故事的教育意义、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故事本身的质量,从而确保故事能够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故事讲述的能力。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更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教师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图像或影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地描述,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倾听学生的反馈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故事的传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课内容选取问题。目前的通识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具体文化表现、艺术形式、中国地理和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入手,但是最值得呈现也最应该表达的深层的文化内核即中国优秀文化中价值观的内容却相对薄弱。国情教学的目标是向教学对象介绍中国,增加其对中国的整体了解,以帮助其把握中国现状,因此除了精神层面的文化,也包括地理、经济、政治等。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当水平的中国国情知识,目前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只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10版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到“了解中国”的培养目标,并设置了“当代中国专题”作为核心课程中的公共学位课程,针对中国学生的2007版和2009版《指导性培养方案》均未明确提及国情知识要求,也未设置相应课程。

其次,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的意识尚待加强。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推广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核心的承担师资培养的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定位是清晰的,但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层面,其目标任务基本聚焦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视域中,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整体设计不多。并且,在当前的实践中,许多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往往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机械地传授知识,缺乏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教学内容很少拓展至文化内涵,更缺乏对中华文化背后深层次含义的探索。

再次,对潜在文化差异不够敏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单纯对中国文化的讲解和介绍属于自说自话地讲述中国故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过度使用成语典故,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地讲述中国文化,虽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涵义,但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这些典故可能无法直接理解或产生共鸣。这种单向文化输出的问题在对“中国故事”的选择中尤为显著。教师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传统涵义的故事,而忽略了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这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之间出现鸿沟,使得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

最后,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实践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部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外实习,另一种是国内实习,大部分高校有提供国外实习的机会,但不同的培养院校还是会面临学生无法前往海外实习的情形。各高校对实习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学校要求实习岗位必须和本专业相关,有的学校要求只要与教育类行业相关即可,还有的学校比较宽松,与教育不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这也就导致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3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

3.1增加对中国国情知识的要求

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工作来说,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传播对象心目中树立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不仅要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习得,还应凸显其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培育。因此,需要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应该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掌握,并设置相应的国情课程,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和综合素养。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国家,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中国故事”融入课堂,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充分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

3.2增强“讲中国故事”的意识

讲述意愿是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目标的基础。讲述者需要有强烈的讲述意愿,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加强讲述意愿,主动地把中国故事融入汉语教学中,为学生们呈现一个真实、丰富、生动的中国形象。只有有了这样的讲述意愿,他们才能够在教学中展现出真正的热情和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而言,提高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鼓励他们深入探讨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3增强文化敏感度,提升故事的选择能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打破“文化壁垒”,在坚持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前提下,考虑外国人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讲出有逻辑、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以增强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认同。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为主,展示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文化最光辉、最具吸引力、最有影响的一面。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小事讲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讲起,从社会的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体现中国特色的故事。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等纪录片,生动展现了中国的美食、美事和美景,面向全世界人民,使他们更加生动地了解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本书、一页纸,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我们需要超越单一的语言学习,要理解并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这需要在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训,在教学中注重选择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故事的能力,并提升归纳总结身边故事的能力。

3.4增加实践途径,明确实践目的

文化不仅是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够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是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学生需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来支持。只有通过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专门用一定的时间进行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各单位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可以是学校内的语言实验室、文化中心,也可以是外部的汉语教学机构或企业,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给学生。同时,可以与国内外的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践选择,丰富其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产出更多应用性强的高质量论文。

4 结语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生要想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承担让世界认识中国的责任,同时也应具备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素养。对于国际中文教师而言,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国际中文教师能够凭借其优势,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他们无需过于宏观地谈论那些大故事,而是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和讲述技能,以身作则,以小见大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瑞平编.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7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12.

[2] 王丕承.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03.298.

[3] 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03):20-26.

[4] 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4,(Z8):53-56.

[5] 崔希亮.2023国际中文教育的十二个重点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第1期:3-12.

[6] 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2007.

[7]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2009.

[8]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2010.

作者简介:王洁,在读硕士,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校: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汤燕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文化研究。

本研究来源于校级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的在杭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XJKT0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