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举措中,预防与干预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至关重要。但是受限于高校教育、师资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预防与干预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大学生自我预防与干预的重要作用则更为突出。如何提高大学生个体心理灵活性,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在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关系及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个体心理灵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路径
DOI:10.12417/2705-1358.24.07.015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对复杂,受思想、理念、社会、生活、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发生则具有不可控性,对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几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效果较差,如何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效果则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个体心理灵活性作为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个体心理灵活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相结合,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个体心理灵活性概述
1.1个体心理灵活性内涵
个体心理灵活性指的是个体在充分了解自身所处情境的基础上,对个体内心情境进行有效的察觉与分辨,如个体的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并在个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下,转变自身的行为。个体心理灵活性由执行功能、默认心理状态以及个体特征所构成。个体心理灵活性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进而改变或坚持自身行为的能力。这种改变是在目标引导下个体心理竞争的结果,个体通过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在不断的情境下都可以做到心理与行为相适应。个体心理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与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交互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灵活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不同情境变化[1]。
1.2个体心理灵活性的作用
个体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强大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灵活性对于焦虑、抑郁、压力、自尊、心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抑郁作为现阶段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心理灵活性对于抑郁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越高,发生抑郁的情况就越少,如果心理灵活性水平较低,则发生抑郁的概率就大增。心理灵活性作为心理健康问题有效的预防与干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灵活性,才能更好的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并增强对负面事件与不良情绪体验的接受程度,从而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因此,个体心理灵活性可以有效的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中,通过提高大学生心理灵活性,进而发挥其调节心理情绪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再加上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的传播,对全社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对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部分专家学者在2009年对13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大学生都曾出现过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25%的大学生出现过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想法,30%的大学生认为曾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对自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与不良事件的发生。2015年发起的高校大学生自杀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致死率为2.37/10万,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7%;2019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调查表明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以上数据都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已成为现阶段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所产生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00后大学生群体生活条件优渥,经历的挫折相对较少,因此心理相对敏感脆弱,一旦遭遇心理危机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相对突出,大学阶段又是学生探索社会与独立生活的重要时期,在加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隐蔽性较强,种种因素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建立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效果也较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现阶段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路径至关重要,是有效缓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2]。
3 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关系
在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自身因素占据了绝大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预防与干预水平,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几率,就必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学生作为预防与干预主体,以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情境的适应能力为前提,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在自我调节过程中将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消除,进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出现对大学生本人及他人的伤害。这就需要将大学生作为主体,开展有效的大学生自我预防与干预。这与个体心理灵活性在目的上存在着一致性,也是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大学生自我预防与干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个体心理灵活性作为保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提高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表现出的反应与选择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现阶段,个体心理灵活性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领域,而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部分,证明个体心理灵活性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这又为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撑[3]。
4 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路径
4.1强化政策引导
现阶段,国家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多项通知,体现了国家、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但是,现有的相关文件只是表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包括相应的预防与干预内容,却缺乏关于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的有效指导,导致高校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展缓慢。此外,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组建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这也需要政府以政策的形式加强引导。另外,就是现有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从而为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具体的方向与目标,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大学生个体心理灵活性,真正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2将个体心理灵活性提高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而言,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的主要途径为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高校要将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在教材方面,一方面增加以个体心理灵活性为主的教育内容,或是将个体心理灵活性作为单独的课程。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兼顾理论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个体心理灵活性相关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张,高校应增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长,确保大学生群体可以系统的掌握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知识。此外,在课程安排上,高校与教师要重视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性,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境、案例等,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应对与调节手段[4]。
4.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持续优化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通过蕴含积极向上精神的书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为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资源,通过书籍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信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为大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此外,高校要积极的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渗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与调节能力[5]。
4.4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分析大学生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估。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制定,高校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监管追踪,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解放方案,以此发挥个体心理灵活性的价值,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可以为学生家长、心理医生提高可供参考的关键依据,以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在制定心理健康档案时,要以大学生的入学时间为节点,从而真实的记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档案内容应涵盖大学生的背景、学习能力与水平、心理素质、个体心理灵活性等内容,定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在测试大学生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同时,记录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评估大学生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并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改进方案。
4.5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有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应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要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知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从而认真落实个体心理灵活性教学内容。第二,为教师提供专业性培训,邀请有效的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同时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个体心理灵活性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引导教育。第三,加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的引进,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干预整体能力。
5 总结
作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个体心理灵活性作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路径构建中,一是要强化政策引导,二是要融入个体心理灵活性教育内容,三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四是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五是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从而为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潇,曹盈,江诚.心理灵活性在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有效机制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3,36(05):26-28.
[2] 马怡雯.压力感知对抑郁的影响:心理灵活性与认知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济南大学,2023.
[3] 杨凤娟,朱丽华,任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四可”预防及干预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0):158-161.
[4] 皮陆杨,莫欣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与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6):106-108.
[5] 那冬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23-26.
作者简介:陈妍(199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在读,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学;单位:黄山学院
杨雨梦(200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本科在读,职称: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学研究;单位:黄山学院
课题:1.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心理灵活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研究”(2022jyxm1478);2.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研究”(SKHS2021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