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人际敏感”中的高敏感人群与自我管理策略
【摘 要】:“人际敏感”高的大学生除了人际关系障碍和发展性问题的学生,还有一类天生是“高敏感者”,属于人格特质,却被忽略的人群。本文对高敏感者概念、特质和应对方式,帮助人们了解高敏感者,帮助高敏感者拥有正确的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策略。
【关键词】:人际敏感;高敏感者;大学生;自我管理策略
DOI:10.12417/2705-1358.24.07.047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测评过程中发现,“人际敏感”有较高的检出率,但表现又各不相同。有的人际敏感性高的学生,咨询预后良好。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经过认知重建也预后良好。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的比较特殊,他们平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表现很好,但自我感觉敏感,思虑多,情绪波动大,常常寻求支持,且跨度时间久,有的甚至会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同学朋友关系良好,常被同学朋友认为“无病呻吟”,“凡尔赛”,得不到理解。高敏感者有较多的困扰,目前对高敏感者的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研究局限于人际敏感性的研究[1]。高敏感者的干预研究和自我管理研究更少。
1 高敏感人群的研究现状
霍尼提出来社会交往中来自孤独和被隔离的威胁,会使个体产生一种潜在的但意义深远的敏感性。一开始研究者将人际敏感作为个体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赖运成(2013)将人际敏感作为一种“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1]。现状很多把人格敏感性作为低自尊方面,主要是SCL-90中的人际敏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变量,主要是反应近一周的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自在感、自卑感。持续关注消极的社会评价,这种特质使个体对批评、拒绝、人际冲突保持警觉和敏感[2]。
在心理健康测评SCL-90中他们都表现为“人际敏感”,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人际障碍”都有明显的人际适应不良的外在行为,容易被识别出来,会得到及时帮助。这两者都有明显的诱因,“人际关系敏感”可能有原生家庭问题,或者明显的诱发事件诱发原因,当然也跟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关;自称敏感的“高敏感者”,由于没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且无论事儿大小都会有情绪,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轻很多,或者能力得到提升敏感性降低。这种敏感性是弥漫性的,没有具体时间节点,没有事情的性质的差异的。
相比较人际敏感的理论研究,高敏感更多的是实际性操作研究,更多的是现象表达。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写的《高敏感是种天赋》,德国高度敏感性研究专家卡特琳·佐斯特的《高敏感的力量》,还有法国心理咨询师克莉司德·布提柯南的《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都更多的倾向于描述高敏感者的感觉、具体表现,以及应对策略[4-5]。2023年马婧雅与肖放从激发性、审美敏感性及暴力低感觉阈限三个维度对高敏感人群量表中文版进行修订及信效度检验[6]。高敏感人群的研究从质性研究到了量化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际上有很多学生是高自尊,有的不仅仅对批评警觉,对于一切他敏感的事情都处于警觉状态中。“高敏感者”明显不同于负向评价自我的人际敏感性,也不同于明显人际关系不良或障碍的人际敏感性,对于正向的和负向的都会敏感,对于厌恶的和喜欢的都会敏感,对大事儿和小事儿都敏感,他们就是天生敏感。高敏感者的敏感具有弥漫性,历时长久。笔者认为“高敏感者”时“对别人的行为、认知、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属于一种人格特质。
2 高敏感人群的识别
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对人际敏感性的测量,主要有IPSM心理测量和SCL-90测量。Boyce和Parker,认为人际敏感性是一种抑郁易感性人格特征。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理论思考基础上编制的IPSM心理测量,主要测量抑郁症的易感人格[1]。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变量,主要是反应最近一周的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自在感、自卑感[1]。2023年马婧雅与肖放对高敏感人群量表从激发性、审美敏感性及暴力低感觉阈限三个维度进行了信效度检验[6]。笔者对高敏感者的识别是在SCL-90基础上,加上心理咨询和从教的经验筛选出来。
第一类是属于心理健康范畴的人际敏感问题的,这类明显有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一般情况是原生家庭问题,人际关系恶化等原因造成,或者自身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缺乏等因素造成,这符合蔡盛梁(2023)大学生人际敏感性影响因素探析中的创伤和留守经历[7]。这种人际障碍性问题会随着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干预,一般预后良好。
第二类时发展性心理咨询面临的人际敏感性,这类学生具有普适性,阶段性,和时效性。譬如新生刚开学,面对各种陌生环境觉得不适应,随时间推移,建立了新的生活方式与交友圈子,不适感自动消失。笔者心理测评结果也有体现,大一刚开学测评(10月份测评),与军训后(11月或12月测评)测评结果差别很大。其他研究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敏感度就降低了[3]。
测评时间会影响大学新生的人际敏感率,新生入校时没有经历军训就测评检出率就高一些,军训后测检出率就低。军训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环境也熟悉了,这种敏感度就会下降,这种是自然发生的。也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会降低敏感度,干扰因素消除也会降低敏感度[8]。
第三类是因为角色的变化造成的人际敏感性,原本也属于适应性问题。但由于学生同质化,追求平等,对角色身份的权力感敏感,会造成人际敏感。或在自己敏感,介怀室友对自己的评价;或造成他人敏感,“当了官了不起呀,就不跟我们玩了”,都可以通过交流沟通,重新建立亲密感,或者重建圈子。也有个别的因为同伴关系,拒绝新的角色。能力强大的,具有自洽性的学生干部,能融入新的圈子,也被老朋友接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角色扮演任务和实际工作情境中,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更具有人际敏感性。角色会影响人际敏感性,权力感高的人际敏感性高于权力感低的人的敏感性[10]。这也就能解释,他们会测出人际敏感,也会感受到人际敏感,但是外在行为正常,甚至人际关系游刃有余。
第四类是高敏感者或称高敏感人群,高敏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其他类型引发因素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原因、环境变化、角色变化等。相对而言,一般的人群历经如此的场景,会有不通程度的或多或少影响,或轻或重的症状。而高敏感者的诱发因素就宽泛的多,譬如常规的聚会,室外的噪音,香水味儿,臭鞋味儿等强烈的刺激会引发高敏感者的不适感。舒适的信息过载,也会有不适感,特别是匮乏感,枯竭感。其他类型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不放松不投入,猜测别人如何看自己,表现的是回避行为;而高敏感者可能对聚会感兴趣,一开始兴致勃勃,中途会觉得乏累,不适感,想一个人静静,甚至想离开。会被人质疑,组织的也是你,玩的开心的也是你,最后提前离开的也是你。总之,表现为做事不持久,没耐力,常被误解为“缺乏意志力”,“没耐心”等意志力薄弱或者品德问题,实际上仅仅是续航能力不够,需要充电。
这类人除了人际敏感,她们对于风花雪月,声光电,空气气味儿等等一切能刺激到他们的事物都敏感。这也就能解读为什么在普通院校人际敏感只有10%以下的检出率的时候,我们艺术院校曾经检出率是30%多,最近几年下降。当时解读为艺术院校学生的敏感,可以是人际的,也可以是专业上的敏感性,跟创造力或者灵感有关。他们也没有人际敏感造成的困惑,因为有各种考前培训辅导班之类,他们跟老师交流更顺畅,也不是成长中的烦恼,他们就是高敏感。高敏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3 高敏感者的主要特质
3.1高敏感者具有易激发性
高敏感者感觉过于灵敏,而且记忆深刻,对刺激信息具有易激发性。譬如,旅游归来,高敏感者闪回的除了美景美食,还有那条散发臭味的街道。芙蓉洞里人多的走不动,密不透风,高敏感者会因感到窒息退出。同行伙伴走完全程,并无不适感,觉得旅游旺季很正常。高敏感者会在海滩上呆一下午,后来又呆了一下午。同伴觉得同样时间,可以再去个景点。高敏感者觉得海滩,每天的感受都不一样的;她的伙伴会觉得不就是一个寻常的日出日落么。高敏感者常被“小确幸”感动到,看到“一朵云的变幻”,都会内心悸动;当然也会对别人觉得可以忍受的小瑕疵记忆犹深。这种的高反应性,不以事物的性质为区分标准。
3.2高敏感者具有“低感觉阈限”,常会感觉乏累
高敏感者对外界的信息具有自动加工模式,特别有些信息,无法主动选择,也无法过滤。“感觉异常灵敏”的人,由于超敏锐的五官接收器,不停的接收信息,会使得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会感觉非常乏累。有时候是房间的灯光,对于他们而言太过于强烈会有眩晕感,太过于昏暗会有压抑感。大的噪音会让他们耳朵不舒服。对味道敏感,强烈的香水味儿或者体味儿、二手烟都会他们造成困扰,甚至想吐。这源于他们的神经系统缺少“关闭接受信息的机制”,当他们专注于某事时,会一直让神经系统处于活跃状态,会觉得烦躁或乏累。常会自己发起聚会,然后又早退的情况,引起朋友不解。
3.3高敏感人群有强烈的审美体验
譬如普陀寺看到“网红点心”,高敏感者建议来一份素点心,高敏感者会觉得在当地吃特色食品才有意思,在鼓浪屿的礁石上,看着海喝着椰奶更美;闺蜜觉得回去网购更有性价比。高敏感者更愿意去亲自触摸品尝,更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觉。高敏感者可以在提前约会去某处吃某招牌的情况下,选择路遇的一家新店,也可以在去某景点过程中,中途停车看那一片格桑花、玫瑰花,哪怕狗尾巴花。这种强烈的体验感,也可以多年后突然被激活,只要当初的感受足够深刻。
3.4高敏感人群有强烈的责任感
高敏感人群有强烈的责任感,从小就能感知身边的不安和焦虑,会尽力想办法去解决。因此身边的人的情绪和状态会影响到他。别人听到其他人抱怨时,就是听听,或者是社交方式。高敏感者却会共情,感同身受,甚至大部分时间想把对方拉出情绪的漩涡。对方觉得莫名其妙,“我就是说说而已,没有请你给我建议或者指导”。高敏感的人会觉得:“你不想改,跟我说干嘛,浪费大家时间。”他们会特别讨厌那种无休止的抱怨,车轱辘话,想逃离,甚至会愤怒。高敏感的热情也不是一直高涨,等他的能量耗竭,会表现出强烈的拒绝,难以接近。别人看到的是时而热情,时而冷淡的神经质表现,对高敏感者而言,碰到了喜欢的事情,全然投入,后续能量不够的表现。
3.5高敏感人群会特别喜欢或厌恶某物
有的人可能对声音特别敏感,譬如手指甲划过玻璃或者黑板的声音。或者对食物敏感,排斥某类食物,例如特别软烂或者特别硬的食物,都喜欢某个程度的偏好。甚至是衣服的质感,譬如化纤的衣服无论是名牌或者有很好的设计感,都会拒绝,就是不舒服,而可能偏好皮毛类或者棉麻类衣服。甚至精微的感受脚丫子与被子的感受,感觉就像探险。甚至手指插进豆子、玉米、大米等粮食中的感觉。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场景,痴迷于某个时刻的光线、气味,周边的声音。上自习喜欢有自然风、自然的声音的教室,而不是安静的、压抑的图书馆。喜欢表达“我喜欢”,也喜欢表达“我讨厌”。强烈的喜欢或者讨厌跟一般人的审美、价值观不一样,显得比较另类,活在自己的感觉中。
3.6高敏感人群有超强的好奇心和直觉力
由于高敏感者对别人以及自己的感情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他们形成了反思情感和经历的高手。能够通过对情感的高度感知和深度加工,把已经发生的事情与情感更深刻的联系起来。他们记忆保存的时间比许多人更久,内容也更清晰。认识事物不流于表面,喜欢寻根问底,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具有深刻的记忆,能观察小细节,直觉上能够很清楚事情的发展脉络。但这种“超洞察力”会让自己陷入窘境。有时别人随口的抱怨,不但不安慰,直接给出建议。对方得不到情绪支持,总感觉被批评了,“就你好,你啥都知道”。高敏感者总觉得在人际中,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成长了,却不喜欢自己。高明感者有时候也会因一些小线索,或者看事不全面,笔走偏锋,造成自己的恐慌。
3.7高敏感人群自我管理策略
“高敏感者”基本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他的敏感因素有正向的有负向的,只是大家可能更关注其负性的部分。而这种得不到认可,长久处于纠结的内耗的情绪中,的确给大部分高敏感者造成困扰。与高敏感者而言,他们可能需要的是认同和共鸣,需要随时有自己的空间,最需要的是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及相关的自我管理策略。
首先,正确的认知自我,自我肯定。区别于负向的人际敏感,对于自身特质科学对待,全面了解。特别高敏感者有审美敏感性,对于我艺术院校的学生,这一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灵感”基本条件。全面发觉自己审美敏感性,能抓住这些敏感的瞬间,写出优秀的作品,音乐绘画舞蹈的灵感所在。
其次,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考虑社会问题,加强自己逻辑思维的锻炼,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结合,就不至于被情绪领走,能够全面的认知自己和认知他人,以及正确对待社会事件。
第三高敏感人群学会管理信息。高敏感人群“易激发性”是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易感性,比如短时间要做很多事情时的消极反应。外界刺激一多,不加选择自动加工,容易乏累,表现为做事情不能持久性。学会屏蔽过多地刺激信息,包括物品的人际的等等,停止不必要的内耗加工,把精力用在重要的信息加工上。忽略“紧急不重要”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信息,专注“重要又紧急”的信息,对于影响自己将来发展的“重要不紧急”的信息,学会列时间表和列出目标。
第四,学会管理自己的能量。高敏感人群有“低感觉阈限”,就是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比如对强光、噪音、暴力情境的反应)。高敏感人群具有对声光、气味的高明感性,特别强光、噪音、暴力的反应性更大。高敏感人群要学会断舍离,学会说不,学会拒绝,更重要地是学会委托他人。不必事比亲躬,高敏感人群对自己观察力有执念。对于流程性的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委托给同学朋友,或者学会团队分工协作,自己承担能承担的部分。
第五是发挥自己的高敏感的天赋。很多高敏感者地经历都内耗了,并未发挥自己的天赋,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全然地投入对部分高敏感者有很大益处。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探究欲,把这种能量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事情会事半功倍。
第六是如何保持一颗中定平衡的心,锚定自己。可以寻找合适自己的方式、譬如呼吸、静坐、瑜伽、站桩太极等等。避免自己因为敏感又情绪失衡,然后一个人,特别高灵感人群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很有必要。再是,甚或是一面镜子,找一个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人,当遇到一些比较影响自己的情绪、决定或者判断的时候,找这个能知道事情全貌的、情绪稳定、三观正常的朋友,看看他/她怎么看待这个事情,自己能从中汲取怎样的建议。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高敏感者,从高敏感的定性到量表的研究,看到与人际敏感的不同,具有负向的和正向的,不都是消极的情绪。作为心理学教师除了学生咨询时给与指导,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典型的案例或者社会热点事件展开讨论,让学生了解高敏感者;教师时间管理、信息管理、能量管理等模块化信息讲解,通过知识传播的手段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对于高敏感者,更要学会平衡自身,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辩证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培养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自我肯定,锚定自我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信息和能量,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参考文献:
[1] 赖运成叶一舵.人际敏感性: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2):157-165.
[2] 杨丹.人格视野下的人际敏感性与心理健康研究[J].科技资讯,2018(08):228-231.
[3] 马先明孙荣山桑运川.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干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8-330
[4] [德]卡特琳·佐斯特.高度敏感的力量[M].
[5] [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地内心世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6] 马婧雅肖放.高敏感人群量表中文版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心理学进展,2023,13(6):2333-2338.
[7] 蔡盛梁.大学生人际敏感性影响因素探析[J].社会科学前沿,2023,12(3):1053-1057.
[8] 杨春燕徐芳芳张秋梅.团体心理辅导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人际敏感的干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11-13.
[9] 钟毅平张姗明陈芸.不同权力者人际敏感性的差异[J].2013(1):62-65.
作者简介:姜彩虹(1975.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4J1256)项目名称:自媒体环境下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