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中的运用策略

简珍珍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7期
江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56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ChatGPT作为代表在教育领域“破圈”,尤其ChatGPT 4.0是在此前版本的基础上提升了更加智能化的性能。我国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来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因此,在教育与智能技术相结合以获取更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条件下,本文将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评”教学的运用进行研究,给予相关策略,以期推动初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初中语文教学;运用;应对

DOI:10.12417/2705-1358.24.07.023

1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中的运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语文这门学科能围绕“生—师—机”三元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也能成为协同融合“教—学—评”的一种实现方式,其表现为:为教师提供智能化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协同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性、开拓思维;实时反馈教学评价,创建师生共同目标,推动评价多元化。在搭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架起“生—师”的桥梁时,让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教学变得更为便利化、生动化、多元化。

1.1助“教”:提供智能化辅教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生成性,它以算法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度解析并能从中识别规律来对接用户指令作为运行机制。

课前备课阶段,一是助力语文教学资料搜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明了一线语文老师使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和方法。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快速的检索功能获取优质教学文字、视频等资料。此外,依托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检索分析能力,教师可通过“指令”使其辅助挖掘语文选文文本的语言本体、思维、文化及审美。例如议论性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相关的语言字词知识,深入挖掘语言句与句之前存在的逻辑关联,启发推理逻辑思维。语文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检索整合能力梳理文本的行文逻辑以及文本解读的多元视角,启发教师自身解读视角,开拓结合学生学情下的教学眼界。

二是助力教案撰写。在设定相应的角色,发布任务对话后,生成式人工智能能自动生成符合学生学情的教案初稿,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上,教师要本着明确的教学目标生成课文教学活动的预设,在预设的基础上提供“指令”,使其能跟随教师的“指令”进行细化调整,获取不断完善后的教学方案,赋予教案具有适合学生学情的实际可操作性。例如,在书写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巧设阅读理解活动。设置任务X:“假如你正在酒馆外吃茴香豆,看到孔乙己的状况你会怎么做?”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实际,理解主旨。设置这一环节,初中生能参与趣味性、真实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教案只是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教师能在获取灵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筛选、整合来降低教学方法之间的信息差异,开阔教师眼界,启发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思维融入并实践在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

三是助力创新实践教学活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的强智能和多模态等的技术优势,实现图片甚至视频和课文文字的交互,为初中语文提供情景化、个性化、平等化的教学来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跃度。辅以生动、形象视觉上的感受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意象体会诗歌中营造的整体意境、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执着追求与失意的惆怅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学习意象的象征手法,唤起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富于思考的意识理念,积累运用到写作,更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认知差异的时代距离,完成诗歌文本与生活的链接,引发学生生活化的哲理思考,陶冶情操。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语文教学,创设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活动任务,不仅能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还能接触时代科技,提升学生语文及跨学科的学习素质,这是响应时代的号召,科学技术发展下,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

1.2伴“学”:促进个性化学习

过分强调机械式的练习会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独特的表达能力。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不断拟定与发布相关的文件。2016年的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这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以文化基础、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为三个核心维度,明确指出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六个关键素质和十八个关键点,为“我们培养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答案。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新的教学大纲设定了以核心能力为最高追求的标准,这种核心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育教育者方面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简而言之,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育是一种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机械式、固定不变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也不能仅仅追求掌握现有的学科内容和基础技术,更应该重视由学生的个人特色驱动的学习和建构活动。因此,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我国当下语文教育的关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让学生进入更加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之中。

通过收集整合和大量的学习数据的分析整合,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每个人学生构建、更新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资料和方案。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供:一是实时提供资源供给个性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灵活调度知识的能力、数据信息筛选整合能力都其拥有了“百科”回答选手的能力,这已当下投入了运用,学生能在课前预习自主对课文中的疑惑点和兴趣点进行搜索,获取更为全面、详尽关于语文课本中关于古代、现代、当代各个历史时间段等各类方面的回答,拓展学生知识面。二是学习路径个性化,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学生体验,其可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学习需求,如,向生成式人工智能设置自己的语文阅读偏好,学习目标、学习习惯,阅读与写作表达难点等,获取个性定制的学习方案与策略,更可以发出“指令”创建学习进程规划。在缺乏教师教学的情况下,通过人机对话,学生不仅能自我创立个性化水平的教育内容,也能独立思考确立详细的学习目标,自我评估出当前的学习状态,在“人机”有趣新奇的操作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意识。三是学习策略个性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能根据根据“指令”文字,根据学生心理因素、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等动态地给予适合“安慰、鼓励”并提供可以实施得学习建议、方法与策略。

1.3促“评”:共创可视化评价

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评”教学需要做到:首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收集学生真实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信息,教师需要注意评价任务应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建立评价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其次是根据收集的“表现”信息,呈现出可视化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在这之后,对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整理分析,此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可视化呈现评价数据结果。那么,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促进评价任务的生成。

在布置评价任务时,可以采取学生上传口头上的作业,也可采取上传文字作业。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出教师在作文形式方面,可以适当地增加续写、改写、扩写等训练。还应该穿插口头作文提升语言表达、当堂显示作文训练。批改方面,教师设置“指令”,让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相关智能技术赋能增加学生纵向比较性批改,可对同一学生在修改前后或者单元前后的多篇作文进行水平测评与风格鉴定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严格审核生成的评价任务包括课后评价作业的信度和效度,考虑学生学情、作业难易程度和作业量进行作业优化。

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教师完成自评和对学生学习检测评价。在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课堂自评时,参考相关教学文件、教学学法理论和学生课堂表现等,先利用“对话指令”设置生成针对具体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目标,选择评价方法及其对应的评价维度,再根据确定的教学分析维度和指标,让语文教师在基于课堂学生生成后的教学客观性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教师进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也可用相同的方法,利用视频分析、音频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收录采集学生完成得检测任务清单的信息后,将其进行单个识别评价,整体特征归纳和数据统计。以此辅助语文教师实现语文教学评价的全过程采集、量化和分析,并输出可视化的评价和可视化数据报告。

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结果提供阶段性甚至总结性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反馈和建议。当下初中生在学习习惯成熟独立后,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形成阶段性的过程评价,也能处理学生当下的学习困惑,解决例如初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答题及订正错误中无法掌握阅读方法的难题,通过解答,学生能掌握方法及时对标,检测自我学习成效及查漏补缺,也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启发学生自身在教师批改任务后,但教师还未在课堂评价并讲解的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优先一步输入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

通过“指令”为自身完成初步的学习反思。尤其当前初中语文学习中,作文书写在小学初中的衔接的初一阶段成为了学生的一个难题,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习得教师给予的知识与方法,还能在平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素材积累,在积累后,自行书写小篇幅“作文”,再利用其进一步获取自我检测评价。但笔者也注意到,相比于“教—学—评”中的“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评”的这一环节还有不足。也是由于现阶段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结果精确度有偏差、评价内容较为单一,以及无法准确地评估师生状态、情感等现状,因此,还需要以人为参与或反馈等多回路的模式。

2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应对

虽然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评”中有前瞻性、创新性、便利性,但也存在技术不够成熟问题,因此使得了人们对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顾虑与担忧,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资源偏差、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动对话而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学习思维训练的理论争议等问题。那么初中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在通过提问和提示来辅助教与学的同时,也可反向质疑,对既定答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催化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生成结果和生成历程,并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提炼。此外,语文教师也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实施人机“对抗”,通过教师发布“指令”来组织班级学生与机器“智能大脑”的辩论对抗赛,引领学生通过情景交互、言语交流等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辨与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思维活化和思想深化,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可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其给予教师学习、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性,同时也要适当地使用生成人工智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灵活和发展的眼光去理性辩证地利用与问题思考,引导师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完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深度与广度并存的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 何珈仪,吴启文,陈荣强,乐建源.生成式人工智能革命下的ChatGPT、AI绘画协同设计体系探析[J].设计(Hans),2023,(第4期).

[3] 刘邦奇,聂小林,王士进,袁婷婷,朱洪军,赵子琪,朱广袤.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形态重塑:技术框架、能力特征及应用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24,(第1期):13-20.

[4] 兰艳,许开权,漆冀,等.生成式课堂实施的技术策略与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Z1):20-23.

[5] 乐会进,张秋玲.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语文教学总体框架设计[J].语文建设,2024,(01):10-14+26.

作者简介:简珍珍,1999年12月,女,汉族,河南信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