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研究
【摘 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教育提升发展一个新阶段,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合格公民必然要求,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师生数字素养。本研究从数字素养框架、研究方法、现状、特征和关键因素对国内外数字素养的知网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主要从社会必备数字能力延伸到学科素养、教育伦理和数字教学能力。有关师生数字素养主要用调查法和混合研究,后期对师生数字素养关注更多在质性研究。在不同维度上师生的数字素养有所不同,目前师生数字素养水平一般,地域性师生数字素养差别较大。本研究为师生数字素养内涵框架进行梳理,为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
【关键词】: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
DOI:10.12417/2705-1358.24.09.053
1 前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这三大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教生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2022年3月由四部委联合印发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做了重要部署[1]。数字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创新和交流的能力,包括使用数字设备处理信息、网络安全、数字信息的评估及使用等方面。数字素养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素养,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2]。在这个数字时代师生数字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师生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可以帮助师生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的发展和现状,本文将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本文旨在探究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内容将包括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师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期望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和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2015年以来国内外SSCI、CSSCI等来源期刊开展系统性文献分析,尝试梳理并回答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及未来状况。本研究分别从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数字素养研究方法、师生数字素养现状和关键因素等维度分析样本文献,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国内外研究师生数字素养框架有哪些?(2)国内外研究师生数字素养的方法有什么?(3)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处于什么水平?(4)国内外影响师生数字素养的关键因素有什么?
2 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是一种新兴的、系统性的综述方法,它通过文献研究策略对相关文献进行多样化检索、标准化筛选和批判性评估,从而整合已有研究结果、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回答研究问题或发展创新理论[3]。因其研究问题的明确性、研究过程的透明性和研究结果的创新性,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文献综述法存在的描述性和主观性等不足。
2.2文献检索
为保证样本文献的质量,本研究选SSCI和CSSCI数据库,以“Digitalliteracy”“teacher”“student”和“Pre-ServiceTeacher”等英文关键词,以及“数字素养”“教师”“学生”等中文关键词,最终筛选出国内31篇,国外4篇。
2.3文献筛选与编码
为确保样本文献的准确性,本研究制订的文献筛选标准见表一。基于以下文献筛选标准,本研究对检索到的文献开展了两轮筛选,同时结合文献阅读以滚雪球方式补充新文献,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文献35篇。
2.4样本文献总体概况
从发表时间看近五年(2019年至2023年)的文献逐年增加,说明“师生数字素养”的研究热度正在逐年上升;从关注的师生群体看教师群体以大学生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样本文献占70%,反映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和中小学老师仍是数字素养提升研究的主要对象。少部分学者对职业学校教师、幼儿教师和师范生的数字素养进行实证研究。数字素养对学生群体来说更多是自我提升要求和更多是适应数字社会生活,大学生群体很好的反映了未来社会要求。师范生是未来教师同时也是大学生,也是目前数字素养研究的关注热点。通过关注师生群体发现,教师群体中对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的关注高,但是其数字素养在教学发挥的作用很难在中小学学生群体体现,其次目前研究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和评测。大学生群体是学生数字素养关注的主要对象,但是对应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较少。
3 研究结果
3.1国内外数字素养框架
色列学者EshetalkalaiY2004年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字素养框架;注重对数字素养框架和概念的研究分析[4]。群体是社会公民的数字素养,表示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随着社会时代数字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人要求的提升。数字素养随着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教育系统本身复杂性承载了社会责任,师生除了符合社会公民的身份,同时也需要把握对教育中的数字教学与数字学习的能力,师生数字素养是从社会公民到师生身份更深层的要求。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分别发布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数字素养框架《发展和理解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DigComp2.2)》和《全球数字素养框架》[5]。对数字素养关注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成为对社会数字公民数字素养的一个标准要求。其后各国学者都对数字素养有了本土化的界定。对公民的数字素养的关注有了更为重点的研究群体,教师在教育领域数字素养有了更清晰的内涵和框架。西班牙和挪威在2017年均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分别是挪威ICT教育中心《教师专业数字素养框架》和西班牙《教师通用数字素养框架》。除框架外,部分研究者对数字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和界定,最全面的当属欧盟2011年出台的概念,对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进行了界定,以及与此相关的术语进行了规范。中国2023年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五个维度的要求。对教师数字素养有了清晰的界定,同时表示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师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有了较为标准的参考。研究发现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主要从社会必备数字能力延伸到学科素养、教育伦理、数字教学能力。
根据以上数字素养框架可以看出,数字素养框架各国都有所不同,并且从最早的五要素不断发展,数字环境的变化对师生数字素养有了新的要求,从公民数字素养到教育领域的数字素养不断具体化,并且随着时间各国都逐渐发展教师的数字素养框架,但是学生的数字素养框架涉及很少,几乎没有,各国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框架还处于未界定状态。根据具体研究的时代背景,对应的师生数字素养的内涵也发展而不断变化,反映出当前数字时代对师生要求掌握的能力的变化,在学者刘妍研究中,数字素养指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中对数字信息获取与加工、管理与判断、整合与创新的综合素养[6]。把数字素养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
3.2研究师生数字素养相关方法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师生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并解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依据风笑天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与分类,将研究方法的编码分为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在实际编码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研究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定量+定性),因此在最终的编码框架中增加了这一结果。经过统计,35篇实证研究中,有20篇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有12篇实证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案例法;有3篇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学者构建数字素养融合教学模式,利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师生数字素养发展进行分析.部分学者采用数字素养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目前对师生数字素养的研究从量化的调查等逐步到质性更为深层的研究探索,反映出师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需要了解,而是针对师生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有效的提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的路径。
3.3师生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心仍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目前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趋势;国外的相关实证研究以调查法居多,在未来研究中可更多地采用实验法进行因果推断;国外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存在问题有数字化硬件建设不均衡、教师数字能力较弱、培训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师生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师范生数字素养数字教学技能和能力在数字时代承担教育工作所需被关注。学校教育管理者认知和对教师数字素养重视程度;教师数字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能力不足,学校不断出现新技术也不断挑战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愿意尝试新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教师是少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深度不足,数字资源获取渠道较少,建设数字化资源需要更多教育者加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学生深受主科为主观念问题,网络沉迷等提升数字化教育相关群体的信息素养,提高个体数字化学习的自我规范能力,不能仅依靠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建立信息社会的综合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在全面推进数字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通盘考虑。
3.4相关影响因素
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学生、教师等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调查结论显示,不同年龄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数字差异,学校之间也存在数字差异,也有研究显示数字素养在不同的学生班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籍贯地域的学生数字素养存在显著性差异。数字素养课程和活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的情况对其数字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其次,有研究显示学生的文化资本和学习成绩可以预测学生个人的数字能力,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对数字素养的正向作用出现在多篇研究文献中,表示家庭语言水平对促进数字素养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动机对数字素养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性别也是影响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因素之一。最后有部分学者通过各种统计数据或者课程实践对慕课培训课程、多国横向比较、公民隐私安全和家庭数字教育的研究下发现,数字素养对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 结果与讨论
4.1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师生的数字素养是目前的主要研究趋势。数字化的浪潮驱动着传统教育的改革,培养具备合格数字素养的数字公民成为新的育人价值取向[7]。教师作为连接学生与知识的中介,其自身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新兴技术与课堂相结合,知识有了新的传播介质和表现形式。
4.2师生数字素养实践探索不平衡
国外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重心依旧在高等教育领域,对高等教育师生数字素养理论和实践存在较多的研究探索。意味着基础教育领域数字素养不够重视。研究学生的数字素养的文献数量大于教师的数字素养,实践的对象需要足够成熟的理论进行支撑,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没有统一规范。故本研究认为师生素质素养实践探索不平衡,也是此类实证研究较少的原因之一。从文献检索及纳入排除结果来看,对师生数字素养的整体趋势上看仍呈现出上升态势。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近5年来来的国内外数字素养实证研究进行检索与筛选。对文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并提出未来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实证研究方面的建议和启示。但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关注的年限较短,研究样本量较小;二是只纳入了英文文献,导致数据来源不全面、不充分和缺少部分国家与地区的优秀经验。
参考文献:
[1] 范慧琴,王璐璐,曹芳,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评估框架、现状及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
[2] 谢梦菲,王思源.数字化赋能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改革研究——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4,(04)
[3] 许志强,杨良河.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以传媒类专业大学生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4)
[4] 冯剑峰,王雨宁.学校“数字化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机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02)
[5] 黄慧婷.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数字素养与技能课程的现状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06)
[6] 陈晓前,闵兰斌.基于国家标准框架的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4,(03)
[7] 袁磊,刘沃奇.民族地区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广西9市教师样本的实证分析[J].民族教育2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