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杜威教育理论的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影响研究

杨雯钧 王威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9期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情境教学模式能很好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抽象的事物简化为具体的事物,把静止的教科书变成动态的,使教材内容生活化。本文旨在梳理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情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明晰情境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影响,建构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希冀将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物学学科教学的大背景下落到实处,并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贡献。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生物;杜威;教育理论

DOI:10.12417/2705-1358.24.09.039

1 理论基础

杜威(1859年-1952年)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提倡“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他还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能够激发他们思考的体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思维五步”、“教学五步”之类的教学模型。本文将着重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两个重要论点,这两个论点对于运用和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有重要推动作用,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看法。

1.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实际上指的是转换学习者“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学习者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发挥的基础之上使其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达到丰富学习者经验、适应变化世界的目的。这一观点反映了杜威认为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看来,学习内容不仅限于书面知识,而且包括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的经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中的“经验的改造”也就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还包含能力的形成、道德的养成,皆是以“经验”为媒介。真正的“经验”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而改变的。获取、应用、实验、创造,都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知识,这也是杜威在“做中学”的课程理念中所反复强调的。基于此,在生物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使其对所学的东西有更深刻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从整体上构建生物学概念框架。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与交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与本质,从而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丰富相关经验与感知。

1.2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与重新组织,而这种改变和重组,不仅可以增加经验的意义,还可以增强引导后续经验过程的能力。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才能切实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基于此,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方法。“从做中学”包括“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做事来获得学问、增长见闻,此时此刻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耳、全身都变成了知识的来源。由于学生乐意在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与创造,因此将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发展四维核心素养。以此理论为指导,高中生物学教师和教材编写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

2 情境教学模式对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用“探索—验证”这样积极主动的的方式,对旧的经验进行改造,从而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新知识,是杜威理论的核心,也是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初衷。在生物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情境教学模式能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事物教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仅限于提取记忆、生搬硬套。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显著优化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以此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方面的好处,例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能力等。该教学策略既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又能对教师产生作用,让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2情境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向授课教师请教关于课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恰当运用的问题。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调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达到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生物学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艰深的知识变得简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种教学策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进行科学实践活动。鉴于教师使用的例子富有趣味性、真实性,加强了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充满生活气息。

2.3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原因首先在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情境的仿真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其次是因为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第三个原因是情境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彼此合作,在积极的讨论沟通中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4情境教学模式能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对现实情境进行仿真设计,创设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似的教学环境,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的范围跳脱出教科书这种单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充分设计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支持生物学概念的事实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启发其思考。

2.5情境教学模式能优化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大都处于只听不做的状态,很难获得亲身经历、感性材料,信息的保持率不高。相比之下,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进行探究,驱动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为其奠定了终生学习与发展的坚实根基。

3 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3.1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要求与其他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中特别强调了生物学科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基于此,中学生物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个人体验相结合,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不仅如此,中学生物学教师们还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属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赋予知识具体形象性,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能灵活地运用生物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2结合课堂主题创设互动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实施的互动教学,已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一种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平等形式。要想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就必须先调整教师的角色,将其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协助者”、“帮助者”,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其次,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以学生为教学和课堂的中心,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鼓励其动脑思考。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植物生长素的有关内容时,根据达尔文的实验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受到了影响?弯曲生长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与讨论,这样做既能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还能极大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反馈,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3.3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

高中生思维较活跃,如果在教学情境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较为浓厚的喜爱,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之中的参与度。通过参与或者观看游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特异性免疫的相关内容时,由于该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免疫调节过程转变为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亲身经历消灭病毒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巩固知识。

3.4结合重点难点创设直观情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已具备较好的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的,缺少直观的演示,容易使知识与学生的能力脱节。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生动的、有声的情境,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播放的方式来讲解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又能节省学生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难度高低、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选用多种直观演示的手段,包括简易教具、幻灯片、视频及图片等,直观地描述重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转录与翻译的具体过程有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相应的教学录像或动画视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4 结语

在传统的生物学课堂上,教师通常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将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事物教给学生,容易忽略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层次,也很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的误区,导致了所学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脱节。相比之下,情境教学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抽象的事物简化为具体的事物,把静止的教科书变成动态的,使教材内容生活化。使用多种直观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融合进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丰富了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增加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并能及时使学生得到帮助和指导,从而使课堂上的氛围更加活跃、轻松。学生探索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适应,从而全面地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最终实现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4-5.

[2] 孙玉花.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及其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 约翰·杜威,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J].教师,2017(11):2.

[5] 苏碧珍.高中生物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33):101-102.

[6] 杨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5):130-132.

作者简介:杨雯钧(1999—),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学生,教育学硕士,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通讯作者:王威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