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赵雨芃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10期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二幼儿园 内蒙古 阿尔山 137801

【摘  要】:文章探讨了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文章先分析了创造力培养在学前教育中的多维性特点,随后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环境与资源不足、教育方法与策略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资源与环境、加强家校合作等优化对策。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旨在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教育资源;家校合作

DOI:10.12417/2705-1358.24.10.015

引言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创造力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学前教育作为个体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启蒙与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学前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环境与资源不足、教育方法与策略单一等。因此,深入探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特点、问题及优化对策,对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特点

1.1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自然性

在探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特点时,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自然性占据了尤为核心的地位。这一阶段,儿童如同初生的幼苗,其创造力的萌芽根植于对周围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之中,展现出一种本能的、未经雕琢的自然状态。儿童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以及初步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事物的新颖构想与独特见解,这一过程无需过多外界强加的规则或框架,而是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然生长[1]。

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并非简单的技能训练或知识灌输,而是要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营造富有启发性、鼓励尝试与失败并存的学习氛围[2]。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设计开放性的游戏与活动,激发儿童内在的探索欲望与创造潜能,使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同时,教育者还需细心观察,捕捉儿童创造行为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正面反馈与引导,保护并强化其创造力的自然发展路径,为儿童未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创造力培养的多维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特点显著体现在其多维性上,这一特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全面而综合的视角。创造力并非孤立的心理能力,而是与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及身体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3]。因此,创造力培养需融入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创作、科学探究、语言交流、社会互动及体育活动等,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培养体系。

在艺术领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审美感知与表现能力,鼓励他们表达个人情感与想象;在科学探索中,引导儿童观察、提问、假设与验证,培养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语言交流方面,鼓励儿童自由表达思想,进行创意性叙述与讨论,提升其语言组织与创新能力;社会互动则强调团队合作与分享,让儿童在协商、妥协与领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创造;而体育活动则通过身体运动与游戏体验,促进儿童的空间感知、身体协调与创造力在物理世界中的实现[4]。

1.3家庭与幼儿园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协同教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这构成了儿童创造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文化氛围、亲子互动模式及教育资源对儿童创造力的启蒙具有深远影响。家长的支持与鼓励,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其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港湾[5]。同时,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素材与实践机会,使创造力在不经意间得以滋养。

而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则以其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幼儿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促进其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为创造力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教育,不仅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相互融合与深化的结果。双方应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园共育,为儿童营造一个连贯、一致且富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共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2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滞后

在探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现状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滞后。传统教育观念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儿童创造力、想象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抑制了儿童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也限制了其创造力的自然流露与发展。教育观念的滞后,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隔绝于应试教育的框架之外,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面对教育观念滞后的现状,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成为破解创造力培养困境的关键。这需要教育者从根本上转变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将创造力培养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位置,摒弃单一的知识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与方法,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社会氛围,为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2教育环境与资源不足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教育环境与资源的不足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优质的教育环境应当是一个充满刺激、鼓励探索与创造的空间,但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因受限于场地、资金等因素,难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空间,限制了儿童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使得部分儿童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为破解教育环境与资源不足的困境,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创新友好的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通过多元化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拓宽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此外,幼儿园也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意教学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2.3教育方法与策略单一

在学前教育阶段,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与策略的单一性成为了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前,部分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仍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与创造潜能的挖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而非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动力。同时,缺乏创新的教学策略也限制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得儿童在固定的框架内学习,难以形成独特的见解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面对这一问题,学前教育工作者亟需反思并改进教育方法与策略。应秉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与兴趣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与创造机会。同时,还应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与灵活性,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活动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灵活性的教育方法与策略,为学前儿童搭建起一个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平台。

3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优化对策

3.1构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在学前教育领域,为了有效应对当前创造力培养面临的挑战,构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这一教育体系需将创造力培养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位置,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在此体系下,课程内容应更加贴近儿童生活,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学方法则应注重儿童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鼓励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创造力。

为确保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得到有效实施,需采取一系列具体策略与路径。先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创造力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成为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引导者与支持者。之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幼儿园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与活动空间,支持儿童进行多样化的创造活动。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衡量儿童的创造力发展,避免单一的知识评价对儿童创造力的束缚。此外,还应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3.2丰富教育资源与环境

在优化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对策中,丰富教育资源与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资源与环境建设,为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启发性、支持性与创造性的学习与成长空间。具体而言,丰富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增加图书、教具、玩具等传统学习材料的种类与数量,更在于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体验。同时,注重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文化背景,获得适合其发展的资源支持。

在环境创设方面,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这包括物理环境的优化,如合理规划教室布局、设置多功能活动区等,以满足不同学习活动的需求;也包括心理环境的营造,如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儿童自由表达与尝试的氛围等,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此外,还应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共同构建一个支持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与环境。

3.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创造力发展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优化对策中,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创造力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两大核心环境,其间的紧密协作对于激发儿童创造潜能、培育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不仅要求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共同认识到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更需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合力,为儿童提供连贯、一致且富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具体而言,家校合作应体现在多个层面。在信息交流上,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家长与幼儿园之间能够及时了解儿童在创造力发展方面的表现与需求,共同探讨教育策略与方法。在资源共享上,鼓励家长与幼儿园相互提供教育资源,如家长的职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幼儿园的专业知识与教育资源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与帮助。此外,在活动组织上,家校双方可共同策划与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活动,如亲子创作、家庭科学小实验等,让儿童在亲子互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激发创造的动力。通过这些措施,家校合作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支持与保障。

4 总结

文章通过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多维性特点、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优化对策的探讨,强调了创造力培养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资源与环境、加强家校合作等具体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丰富儿童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创造力的自由发展。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将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全方位支持环境。总之,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创造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蔡宝玲.童"画"世界里的畅想——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72-75.

[2] 麦丽开姆·阿卜杜克日木.学前教育专业游戏化教学设计策略[J].新智慧,2022(2):40-41.

[3] 何东妹.基于幼儿园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2):90-92.

[4] 张燕子."以美育人"理念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策略探析[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10):33-34.

[5] 邓莉,贾蓉.家园共育促进建构游戏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好家长,2023(3):9-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