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优化探究

朱永晖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年10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该文立足于精神健康层面,深入剖析了大学宿舍内人际互动的状况及改善策略。研究表明,宿舍内的社交关系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正面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催生心理困扰。当前,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互动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既存在和睦相处的例子,也存在冲突摩擦的情况。通过调研,揭示了宿舍人际关系的现实图景,并就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包括个人心理特质、宿舍环境条件以及校园文化背景等。为了改进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文章提出以下建议:首要任务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社交技能;其次举办针对性的宿舍关系建设活动,以增进室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态度,以塑造和睦的宿舍文化氛围。这些措施的执行,预期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友好型的宿舍环境,从而助推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优化措施;共情能力;包容心态

DOI:10.12417/2705-1358.24.10.098

引言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但现在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新闻不断见诸新闻媒体,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在高校公寓内发生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对大学生而言,宿舍是集体生活和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宿舍成员间接触最多,因沟通障碍、需求不同、认知差别、个体差异等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最容易发生。以上矛盾和冲突若不能及时地理性地处理和化解,将导致处于人生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研究表明,大学生引发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已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热点、新任务。此外,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处于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同伴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1.1良好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融洽的寝室关系为高校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宁、和睦的生活空间。置身于此,同学们能彼此扶持、互相激励,携手应对生活的困扰和难题。这样的互助环境有助于舒缓学术压力和生活重负,降低产生忧虑和消沉等消极情绪的可能性。良好的寝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尊重和信赖,室友间能共享个人的想法和情感,开展深度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友情和理解,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自我认知和洞察他人,进而塑造健康的内心素质。此外良好的宿舍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在室友的启迪和协助下,他们能拓宽知识领域,提升自身能力。这一学习和进步的经历也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进一步推动其心理健康的成熟。

1.2不良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宿舍内部的紧张关系可对大学生的心理福祉产生不利影响。首要表现是,宿舍的争执与不和常引发学生的忧虑和消沉心态。这些情绪波动不仅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活动,而且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健康困扰。恶劣的宿舍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破裂。在缺乏支持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体验到孤独、无望的感觉,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并可能对他们的未来前景产生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不和谐的宿舍环境可能催生一些深层心理问题,如自我价值感低落或社交退缩等。此类问题不仅阻碍个人的成长,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宿舍人际互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健康的宿舍关系有利于维护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关系紧张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恶化。

2 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2.1宿舍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大学生的寝室环境,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领域,其人际互动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概括来说,大学寝室人际关系可大致归纳为四种模式:和睦共处型,这类寝室里,成员间关系和睦,彼此尊重,频繁地进行正面交流与协作,营造出一种犹如家庭般的温馨气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轻微分歧型,寝室大多数成员相处愉快,偶有小冲突或不和存在于个别成员之间,但这些小问题通常不会破坏整体的和谐状态。独立自主型,此类寝室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稀少,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寝室的团队凝聚力相对较弱。团体分化型,寝室内部形成一个或多个紧密的小团体,小团体内的成员关系密切,而与其他寝室成员则保持一定的距离。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深受个体性格、兴趣取向、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对寝室人际关系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可能性。

2.2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调查

为全面探究高校学生寝室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展开了深入的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寝室的人际关系保持在相对和睦的状态。学生们通常展现出彼此尊重、体谅和接纳的态度,共同努力打造友好、宜人的寝室生活环境。然而也存在一部分寝室面临一些挑战。最突出的难题是室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足。个性差异或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导致冲突,若此类冲突未得到妥善处理,将持续恶化,对寝室整体氛围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注意到某些寝室内部形成了小团体结构。这些小团体内的成员关系亲密,但与其他寝室成员保持较远的距离,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寝室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寝室成员需增进交流与协作,携手处理遇到的困难。学校应强化寝室管理,及早识别并解决寝室内部的矛盾。同时学生们应培养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素养,以促进更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主题。通过增强交流协作、提升寝室管理水平及培养尊重理解的品德,有望共同创建一个更和谐、亲近的寝室环境。

3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3.1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特质对大学生的宿舍社交关系起着首要且直接影响。每个学生都带有其特有的性格特质、价值取向、兴趣及人生经历,这些塑造了他们的独特心理风貌。性格的多样性在人际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活泼开朗的人往往能更轻松地与室友建立深厚友谊,相比之下,内向或敏感的同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私人空间来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大学阶段正值价值观塑形的阶段,多元的价值观可能导致在生活模式、消费理念甚至道德标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进一步波及宿舍的人际动态。妥善的情绪调控能力对于维护宿舍和谐至关重要,缺乏情绪管理技巧的学生可能会在相处中引起冲突,破坏室友间的和睦。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自我认知,理解自己的性格、技能和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在交往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3.2宿舍环境因素

大学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关键区域,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条件、气氛以及室友之间的交流模式,都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深远影响。宿舍的基础设施、空间设计和清洁度等元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住宿感受。一个宜人、干净、宽敞的居住环境能增强室友之间的沟通欲望和交往次数。宿舍的气氛,作为一种由室友共同塑造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正面、健康、积极的气氛可以激发室友间的正向能量,推动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相反,负面、压抑、沉闷的气氛可能导致室友关系的疏远和冲突。室友间的互动模式,如交流的频繁程度、交谈主题的选择、互动方式等,也是决定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关键。有效的互动可以加深理解,建立信任,从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无效或不良的互动则可能导致误会和争端,破坏宿舍的和谐稳定。

3.3校园文化因素

高校文化在塑造大学生寝室人际互动的环境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涵盖了学校的政策法规、道德观念以及精神风气等多元层面。政策法规如同行为指南,为学生设定清晰的行为标准,一套严谨公正的规则能保障校园秩序及寝室关系的稳定,反之,若规则松散或执行不当,可能会引起寝室关系的紊乱。学校秉持的价值观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思想,一种推崇和谐、尊重多样、鼓励协作的价值观能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与理解,而过度强调竞争、轻视合作的价值取向可能导致寝室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学校的精神风貌作为校园文化的关键要素,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氛围能激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推动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反,消极萎靡、缺乏活力的氛围可能诱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对寝室关系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个体心理特质、寝室环境条件及校园文化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需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交际技巧;学校则需打造积极健康、和谐进步的校园文化环境。

4 优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具体措施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提升学生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关注度。实施途径可包括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程,以及组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以此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洞察自身心理状况,并习得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此外校方需构建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协助他们应对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对宿舍群体关系的心理指导。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专家进入宿舍,直接了解学生在人际互动中遭遇的难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援助。利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宿舍人际关系的多元性和重要性,教导他们妥善处理宿舍内的分歧和冲突。

4.2开展宿舍人际关系主题活动

学校应定期组织以宿舍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创造学生间沟通与合作的环境。这些活动可能涵盖宿舍艺术节、体育赛事以及才艺展示等多元化的形式,目的是加深室友间的理解和友情。此类活动同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能力提升的空间,有助于他们更顺利地适应宿舍生活群体。在策划这些宿舍人际关系活动中,重点应放在娱乐性和参与性上,设计吸引人的互动环节和团队挑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团队精神的价值。可以请那些在宿舍管理或人际交往上有卓越表现的舍长或舍员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策略,为其他同学提供实用的参考和灵感。

4.3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包容心态

教育机构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同理心素养和宽容精神,以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互动。同理心是指个体能够感知并共鸣他人的内心感受,宽容则表现为接纳并尊重不同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这两种品质对改善宿舍内的社交环境至关重要。为了培育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精神,学校可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策略。比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同情心和担当意识;在心理辅导课程中,加强情绪调控和沟通技能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在校内文化活动中推广包容并蓄的项目,使学生在参与中增进开放心态和包容度。此外学校可以举办“友好宿舍”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创建和谐宿舍生活的积极性。表彰表现出色的宿舍及个人,以奖励和名誉来激励学生追求积极、和睦的相处之道,进而巩固宿舍关系的和谐稳定。

5 结语

在分析大学生宿舍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可以认识到,宿舍不仅扮演着大学生日常生活舞台的角色,更是他们形成人际网络、锻炼社交技巧的核心区域。健康的宿舍人际互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福祉有着明显的提振效果,相反复杂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心理困扰的滋生。因此推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这要求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助,比如增强心理健康课程、策划增进宿舍团结的活动,同时也要求学生们自身积极参与,提升同理心和宽容度。未来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塑造出更和睦、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宿舍氛围,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增添积极因素。也期盼大学生能珍视这段时光,与室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此为将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旅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倪艾华,井波然.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优化[J].科教导刊,2020(15):3.

[2] 徐立鹏.建立和谐宿舍关系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J].文渊(小学版),2020,000(006):806.

[3] 张慧娟."非暴力沟通"视域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3(10):3.

[4] 李洋洋.萨提亚团体心理干预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提升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12):6.

[5] 武荔涵.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J].科教导刊,2021(12):3.

作者信息:朱永晖,男(1992.07—),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