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高中语文记叙文中抒情方法的运用

罗英
  
新作文·教学交流
2018年6期

【摘 要】丰富的情感、动人的情绪,是一篇优秀记叙文的灵魂所在。而综观目前实际,不少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都缺少真情实感。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训练学生学会怎样表达情感,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使他们文必有情尤为重要。抒情有法,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在记叙文中运用的抒情技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文;抒情方法;真情实感

假如一篇文章,感情生硬、空洞、虚假,或苍白无力,或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无疑都会令人读来反感,无疑会让读者无法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绪,自然也无法领略到作者的情感魅力。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阅卷老师肯定更欣赏充满情义的文章。而纵观目前实际,不少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都缺少真情实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并不是学生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真情的眼睛和一种表达动情的写作方法。下面笔者详细介绍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不同的抒情技法。

一、文章的开头、结尾常用直接抒情来突出中心

所谓直接抒情,就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常见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如老舍先生的名篇——《我的母亲》的结尾写道:

在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重的痛苦,那种对母亲无以为报的感恩和愧疚之情,像奔腾的江水倾泻而出,让读者感同身受,无不为之动容。

这种抒情方式是学生最易接受和模仿的,笔者在训练学生习作时,有一位学生在《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的写作中就成功地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如今,我的老朋友啊!经过那一次次的跌倒爬起后,我已不再稚嫩得犹如孩童了。我在你的陪同与教导下学会微笑地目视前方,我不惧坎坷,不惧绊人的藤草,我一如既往欢快地奔腾在天地间。我是又内疚又感激,更是激动得流出眼泪。岁月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而你带给我的,又何止是陪伴那么简单!往昔历历在目,你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宝藏啊!”文末的这段直接抒情的文字让她的文章情感迭起。

二、抽象、隐晦、难以言状的情感可借用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

对抽象感情的表达,学生往往写得空洞、笼统,比如写失去母亲后的思念,大多数学生写“我无比思念妈妈”“想妈妈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偷偷躲在角落里哭泣”等等,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他们不能把这种切肤之痛般的思念真切地还原出来,常常只能感动自己却不能让读者也潸然泪下。

同样是写想念母亲的句子,而老舍先生是这样写的:“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他把失去母亲的孩子比喻成插在瓶子里失去了根的花,把失去母亲的那种孤独无助、飘荡不定、毫无安全感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有种切肤之痛。

再比如说写“愁”,学生作文里常见的句子就是“内心真的好惆怅”“这几天真苦恼”,你的愁到底有多深、有多浓,读者不得而知。李煜却能用比喻写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江水,是无法衡量的。再如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她的愁绪可不轻啊,船都承载不起。这些都是巧用比喻的效果,能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当然,写作可以利用的修辞手法不仅仅只有比喻,像排比、夸张、拟人等等都可以应用。

因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一些抽象而深刻的情感,在作文训练中也颇有成效。如有位学生这样写自己喜爱小说但又怕影响学业的矛盾心情:“进入高中,是人生更上一层楼的阶段,而此时,小说也逐渐淡出我的生活——由于繁重的学业。可每当我埋首于题海之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我总会感到脖子上一阵冰凉。我把头一拧,看向身后的书架,由于用力过猛而疼痛着,目光却只被书架吸引着,那一本本小说默默地站在那里,如一个个老朋友站在那里,注视着我,给我世上最睿智,最温柔的鼓励,我会咬紧牙关转身继续在题海中拼下去。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小说一直都在我的身后,不管前方风雨凄凄抑或雷电交加!”他把小说比喻为一位见证他努力拼搏,抚慰他伤痛的朋友,这种难以言状的滋味就被他用修辞手法轻而易举地表达出来了。

三、写人写事用细节描写来突显情感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叫人读之生情,闻之心动。比如,写母亲为“我”送行的时候,一般会写母亲一边默默地流泪或唠唠叨叨,一边帮“我”收拾各种行李,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同样,你说爱妈妈,要体现在帮妈妈“岁月催人老是时间无痕”的细节上;你说爱爸爸,要体现在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的行动上。

古人就深悟细节生情之三昧。《项脊轩志》中有归有光怀念早逝母亲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一些学生善于选择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来抒情,令老师唏嘘不已,觉得不给这学生满分都于心不忍。例如,有位学生写《与挫折一起走过的日子》时写到体育考试失利后的情绪变化:“我沮丧地回到起跳线,准备下一次跳远。跳吧,跳吧,很快就会过去的。可是我想不到的是,第二跳落地后我踩到一块小石头,脚一滑,屁股着地,手撑着后面。成绩无效,我的第二跳以失败告终。我失魂落魄地回到课室,看着楼下的同学仍在继续进行考试,我鼻子发酸,泪水想要涌出来。我吸了吸鼻子,抬起头把眼泪收回。我不能哭,生活不相信泪水。”写到哭泣的动作的时候,他比别人多了个细节处理,先是“吸了吸鼻子”“抬起头”想要控制,这份悲伤中的坚强就被他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了。

四、人事已毕,情味未尽,可用景物描写来点染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抒情艺术手法。刘熙载《艺概》云:“词有点染。”在课本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的冷落,“今宵”乃就上两句意染之。柳永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增强了抒情色彩,以此挑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和自己同感同伤。其实,这种“点染”句在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等,因其巧妙点染,情真意切,因而感染力极强。试想,如果学生能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两句“点染句”来,一定会以超强的情感穿透力,使阅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激起打高分的欲望。

笔者原先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就鼓励学生尝试写“点染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试举几例: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亲情》的作文,文中刻画了她的妈妈与爸爸那种早已缺乏激情,平淡如水却真挚朴实的情感,在描写她对这种情感由极度轻视到深刻理解之后,小作者在文末点染了一笔:“我在阳台上看到楼宇间忽明忽暗,或密或稀的万家灯火,才感觉到生活的烟火气,才明白最好的亲情的滋味……”霎时,一个对亲情有着如此接地气的理解和如此熟悉的生活感触就这样扑面而来,作为老师,对她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一位学生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为纪念。文中他写母亲下葬后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笔者在班里读这篇作文,当读完这句话时,很多学生流下了眼泪。

一位学生写对父亲的思念,在文章结尾妙用点染:“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冻结在那个冬天,让我难以忘怀,这就像生命中美好的开始,预示着悲伤的结束,我从不和别人提起父亲,只把父亲深深地埋在心里。就如,当年父亲为我最后修好的自行车,在屋子的角落里,如今已布满灰尘。”这样的结尾既点明主旨,又余音袅袅,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在运用“点染”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面的铺垫一定要丰厚,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情感的真挚自然。如果铺垫不够,就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二是要符合情境。一般来说,欢情要以乐景“染”之,悲情要以哀景“染”之,这样才能使“情”与“景”和谐统一。

记叙文记录的通常是平常的人、平常的事,要怎样把日常的东西写得有情有义,除了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和深情的体验,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得在抒情技巧上多加练习,以上所述的“直接抒情”“巧用修辞”“细节传情”“景物点染”都是立竿见影的方法。愿学生能把记叙文写得真情肆意、情意满怀。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纪传锦.记叙文写作抒情技法谈[J].考试周刊,2012(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