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差比句的偏误分析和研究
摘 要:差比句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典型类型之一,是汉语语法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差比句本身句式灵活多变,与其他语言相比独具特点,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差比句时产生的偏误较多。为了帮助留学生减少偏误,提高语言交际效率,本文立足于汉语差比句已有的本体研究基础上,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实例进行研究并提出差比句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差比句;HSK语料库;偏误分析
一 绪论
差比句天然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类,采用有比较标记和意合两种形式。通过意合构成的差比句语料较少,难度较大,偏向口语形式,较难研究,[1]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有比较标记的差比句研究上。根据相关文献中学者认为:(1)着眼于句法语义角度可将差比句分为“比”字句、“不比”句、“没有”句、“不如”句。(2)着眼于语用角度可将差比句分为弱势差比句和强势差比句。[2]
赵金铭在《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中写出:外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差比句时出现的各种偏误,呈现出更多的类型。[3]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分析偏误,了解学生偏误根源,提出针对性改变方法。
为了叙述方便,行文方面将采取以下语法符号:比较项中比较主体(X)、比较客体(Y),结论项(W),带“*”的句子为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内为遗漏应补上的内容或误加应删去的内容。
二 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类型和特点
为了方便了解差比句,我们对最典型的差比句进行如下分解。
马大为 比 我 高
比较主体(X) 比较标记 比较客体(Y) 结论项(W)
本文在有比较词的差比句中,根据典型的比较标记,将差比句分为四种类型。对其类型和特点的分析如下。
(一) 差比句的类型
1 “比”字句
“比”字句是差比句中一种常见的句式,这种句式的基本形式为“X比Y+W”。用“比”字引出比较客体,共同在句中作状语,比较结果一般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1)她比我矮一点儿,身高一米六。
(2)她的作业比你的完成得好。
例(1)中“她”是比较主体,“我”是比较客体,“矮一点儿”是形容词性结论项。例(2)中“她的作业”是比较主体,“我的”是比较客体,将“我的作业”省略为“作业”,“完成得好”是动词性结论项。
2 “不比”句
“不比”句是的基本形式为“X不比Y+W”。从形式上,可以看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从语义上,不能仅仅看作“比”字句的否定意义。高晓梅在《“不比”句的语义倾向》一文中将“不比”句的语义归纳为四类[4],总结来看:
例(1)可以表示他挣得钱比我少,也可以表示他挣得钱和我一样多。结论项常带有积极意义,或令人满意的色彩。例(2)可以表示南京人现在的股本比扬州多,也可以表示一样多。结论项更多由带有消极意义的谓词性词语充当。例(3)中的比较项有虚指意义,数量词语常为“多少、哪里”等。[5]这类句子常含预设“很多”,但实际相差不大之意。结论项可以带有消极意义,也可以带有积极意义。例(4)句式为“X不比Y更W”是对“X比Y更W”的否定形式,表示的是“李小鹏和别人付出的差不多”。例(5)是由于反问句产生的特殊语义,加强语义,强调“X比Y+W”,表示“这里比中国好”。结论项常为积极意义。
3 “没有”句
“没有”句的基本形式为“X没有Y+W”,是表示比较的“有”字句的否定格式。结论项常常用“这么”或“那么”来表示程度,“没有”前也常常用“绝对”、“远远”来表示差距大。结论项为谓词性词语,必须出现。例如:
(1)我可没有他这么外向,一遇到陌生人我就紧张。
(2)今天没有昨天那么热,你可以换条长裤。
4 “不如”句
“不如”句的基本形式为“X不如Y+W”。有时意为“比不上”等,有时意为Y虽然不是最优情况,但也可以选择。结论项常省略,出现在上下文语境中。此时比较主体和客体对称,常作为熟语使用。例如:
(1)他不如我球技好,你应该选我参加比赛。
(2)虽然他不如我球技好,但你选他参加比赛胜算也很大。
(3)远亲不如近邻
例(1)、(2)比较主体、比较词、比较客体和结论项都相同,但前者表示“他比不上我”,后者表示“虽然他不是最优,但也可以选择他”。例(3)是省略结论项的常见熟语。
(二) 差比句的特点
1 不对称性
差比句的两个比较项可以是对称的,如例(1)-(2)。当比较结果不足以清楚指明比较点时,比较项不能省略,可以将比较点前置或后置保持比较项对称。
(1)红的比蓝的好看。
(2)红的不如蓝的好看。
差比句结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包括比较项省略所致、任指所致、隐含所致。[6]例如:
(4)她做事没有小王认真。
(5)他觉得妈妈做的饭比什么都好吃。
例(4)为了语言经济性,省略小王“做事”,语言简洁明了且不影响句意。例(5)用表示任指的“什么”代替其他人任何人做的饭,产生比较项的不对称。
2 差比句的语用特点
差比句体常常在交际上表达说话者的感情色彩。如例(1)话题是“姐姐”,说话人“我”希望表明“姐姐”和“我”比更胖,但因为没有预设“我”是胖还是瘦,所以不表达姐姐到底是胖还是瘦。“不比”句与其他差比句的否定句时相比,带有的感情比较强烈。如例(2)。有时也可以表达意外或不满的感情色彩,如例(3)。
(1)姐姐比我胖。
(2)在现代,女性群体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不比男性群体少。
(3)我复习的时间不比她长,考试成绩却比她好。
三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差比句的偏误类型
首先,根据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随机选择出的150个差比句偏误实例进行统计,各部分数据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比较项和结论项是差比句偏误产生的主要方面,其中结论项尤为严重。
(一) 比较项的偏误
1 比较项的遗漏
(1)*我{现在}比国小的时候,写信的次数还少。
(2)*我们这样学习的效果比一个人学习的{效果}反而更好。
例(1)中缺少比较主体“现在”,导致语意不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比国小写信次数还少。比较主体或比较客体的整体遗漏使比较不成立。例(2)中比较客体部分遗漏“效果”。
2 比较项的误加
(1)*我本身已经踏进社会工作有一段时期,{在}早期教育程度不比目前的高。
(2)*儒家思想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过多{的}不如缺少”
这类偏误较少,会导致比较结构的不一致。例(1)误加介词“在”,这种偏误是学习者对介词“在”用法的过度泛化造成的。例(2)误加助词“的”,导致“过多的”和“缺少”比较结构不一致,也是助词“的”用法的过度泛化造成的。
3 比较项的错序
这类偏误存在着归类的问题:错序问题到底该归入比较标记的偏误、比较项的偏误还是结论项的偏误中。为了便于分类,本文将比较项的错序分为比较项、比较标记、结论项错序和比较项内部错序两类。
(1)*我今天为了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又来到天津,面貌发生了改变,比以前高建筑多了。
(2)*世界上没有爱比更强的东西。
(3)*两个人比较的时候,素菜吃的人比吃肉的人健康。
例(1)比较主体“(现在的)高建筑”应移到“比”前,偏误为比较主体后置。留学生将“X比YW”写成“比YXW”这类偏误出现较多。例(2)比较客体前置,应将“爱”移至比较标记“比”后。例(3)比较主体内部改为“吃素菜的人”后,与比较客体对称。
4 比较项的误用
(1)*换句话说,年轻的一辈总比前一辈应该更好。
例(1)存在两处偏误。一是句式上“总”表确定,“应该”含有猜测意味,二者语义矛盾,应删去“应该”。二是比较客体误用“前一辈”,应该为“上一辈”。该偏误产生原因应是留学生目的语过度泛化。
(二) 比较标记的偏误
1 比较标记的遗漏
(1)*世界上没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了}。
(2)*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这时,你以前更容易克服。
比较标记的遗漏常是因为将动词“没有”当作比较标记导致遗漏。例(1)加上“比”使得比较完整,句末加上“的了”使得句意成立。例(2)学生误以为“更容易”已将“现在更容易克服”之意表达清楚,遗漏“比”。
2 比较标记的误用
(1)*我没有不比看见您们更重要的事。
(2)*大多数女生长得不比男生高。
(3)*可是农村生活,有的时候很艰苦,有的时候不比城市生活方便。
忽略比较标记前后共同构成句意以及比较标记“不比”“不如”“没有”的混用是常见偏误。
(三) 结论项的偏误
1 结论项的遗漏
(1)*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每个人都知道噪声不比自然之声{好}。
(2)*比孩子早死{的}就是父母。
结论项的遗漏包括整体遗漏,如例(1)。部分遗漏,如例(2)。例(1)缺少噪声和自然之声比较的结果,加上“好”,句意完整。例(2)“父母”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性“比孩子早死”不对称。加上助词“的” 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成立。
2 结论项的误加
(1)*但是现在我知道的文学作品比别人{比较}多。
(2)*老人就会觉得很不中用了、生活得没意思了、不如不常常和孩子们联系{更好}。
结论项因误加绝对程度副词分“很”“有点”“十分”等以及相对程度副词“最”“更”等导致偏误。相对程度副词“更”“还”等虽然可以使用,但部分不能使用,如“最”表示三者及三者以上比较中的极点,也不能用于差比句结论项。例(1)“比”句已含有比较意义,结论项误加程度副词“比较”导致语义赘余,应删去。例(2)结论项“更好”构成语义重复,应删去。
3 结论项的错序
(1)*自己生活经验少,无论如何父母比我们多见识。
(2)*父母的年龄比我们大,比我们多有经验。
结论项中同样有错序的问题存在。例(1)应改为“无论如何父母比我们见识得多”,含有比较意义的补语“得多”是很常见的。例(2)为偏正短语错序,应改为“比我们经验多”。
4 结论项的误用
结论项的误用常是因形容词性词语或动词性词语的过度泛化或母语负迁移造成。
(1)*因为我和父亲一起的时间比母亲小。
(2)*小妹打了个电话给我,得知家里的生意忙得不可开交,盈利也比前半个月好多了。
例(1)结论项“少”误用为“小”,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造成。例(2)由于搭配不当导致结论项误用,“盈利”和“多”搭配,不能和“好”搭配,应改为“盈利也比前半个月多多了”。
(四)句式的偏误
差比句句式的偏误主要来自于句式杂糅、特殊词语语序不当、特殊结构“比……都”等残缺。
(1)*吸烟者呼出的烟和从烟头冒出来的烟比吸烟者吸进的烟对人体有三倍多的害处。
(2)*目前比过去代沟问题虽然比较大,但是互相理解而融合在一起的话……
(3)*人的性命是比什么东西更重要的。
例(1)杂糅“……是……的多少倍”和“……比……有高出多少倍的……”两种句式。例(2)中有两处错误。一处是结论项的误用,应将“比较大”改为“更大”。另一处为关联词语“虽然”应放在比较主体之前,使整个差比句构成让步关系。例(3)结论项前缺少“都”,导致特殊结构“比……都”残缺。
四 偏误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偏误原因分析
1 母语负迁移
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对目的语规则不够了解,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母语思维和规则使用目的语,差比句也不例外。例如英语国家学生的母语思维中表示差比的基本方式为“X be + 形容词比较级+ than + Y”,汉语的基本方式为“X 比 Y +W”。例如英语中“short”在汉语中有“小”“短”两种意义,留学生出现“X的时间比Y小”偏误。
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过度类推介词“在”、助词“的”的用法,误加在比较项前导致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的不对称。对于个别词语的类推,例如类推“前一天”导致将“上一辈子”误用为“前一辈子”。在其他句式中,用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能愿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等的动词是很常见的,但差比句本身含有比较意义,大多数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3 学习者畏难情绪造成回避
焦虑过度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差比句的习得和使用中也不可避免。因此,学习者会回避使用差比句,避免使用其中某个成分,换用熟悉的标志词,或者换用其他句式。
(二) 课堂教学方面偏误原因分析
1 教师的影响
从教师角度来看,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讲解内容不当以及教学策略不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讲解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偏误。更多的是教师不当的教学策略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减少偏误产生。
2 教材的影响
由于对差比句的研究尚有争议,各类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工具书都无法做到统一。教材内容编排顺序不当、注释不准确都会导致学习者偏误。
(三) 差比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面对学生母语造成的负迁移,教师在了解学生母语基础上要通过对比分析,在课前预测重难点以及学生可能产生偏误。注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换思维,避免过多直接对比。
第二,为避免学生对目的与规则过度泛化甚至产生僵化,教师要及时总结归纳,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采取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减少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第三,减轻学生畏难情绪,保证学生适度焦虑。采取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勇气。
第四,教材设计合理编排顺序,注意注释准确。同时将初级、中级、高级教材,听、说、读、写、综合教材等进行有效衔接,提高教材系统性,使学生学习差比句时能够螺旋式提高,加大重现率。
五 结论
减少学习者偏误,就必须探究偏误来源,找出相应教学策略和建议。本文在差比句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根据150个偏误实例对差比句偏误的四大类型及偏误来源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教师应采取的针对性解决对策并提出差比句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睿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差比句的偏误分析[J].学教育,2019(05):152
[2]冯成辰.对外汉语教学中差比句习得的偏误及教学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10
[3]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差比句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6(4):68
[4]高晓梅.“不比”句的语义倾向[D].黑龙江大学,2010:10
[5]陈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差比句习得研究及偏误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31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68
作者简介:彭佩佩,1993.01 女 汉族 安徽合肥人,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专职教师,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