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部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温儒敏教授也提出了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1]足可见自读课文在这个教学结构中起的重要作用。它检验学生对教读课文的学习情况,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承接了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教学中的阅读支架运用不够灵活,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读课文的作用。为此应该转变教师观念,充分利用助读系统,形成单元整体意识,发挥“1+X”教学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统编版的新变化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各种阅读方式之间的联系,如今自读课文的过渡性更为鲜明。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自读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阅读,建立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完成新课标的阅读要求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温儒敏教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自读课文在这个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读课文承接着教读课文,它是教读课文的实践部分。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实践和运用教师在教读课文中教的知识,灵活运用和巩固学到的方法。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学生的阅读能更顺利,增加兴趣,形成自行阅读的习惯。这样看,自读课文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既能够承接教读课文,又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但是结合文献和实际调查,我发现现在自读课文教学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不知如何去教自读课文,出现两个极端:仍然用教教读课文的方法来教自读课文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二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读课文的价值,对自读课文不够重视。三教师可能有一些设想,但并不知如何实施;或者实施了,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做的效果并不好。四教师对助读系统使用得并不熟练,没有提前预设。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结合实践观察和文献搜集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自读课文的重视。
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次改变,每一次都有新的意义、新的进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部分更体现它的科学性,遵循教材编写规律,借鉴经验,使教材更符合语文规律。温儒敏曾说2016年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板块设计比之前更为清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拆分,有很强的综合性。[1]教读课文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细致的讲解,甚至在某些文言文或者古诗文上要逐字逐句分析,直到学生彻底掌握新知识或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达到提升他们文学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而自读课文是学生自己运用上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的自主阅读,教师只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把课型混淆,不能把自读课文照着教读课文的教法来教,更不能放任不管。另外自读课文对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查漏补缺,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及时巩固。而且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文的时候,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的阅读兴趣,在课后也能用正确、高效的方法阅读。同时教师也应该创新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不能还是按照教“略读”课文的方法来教自读课文,也不能因为考试不考自读课文就不加重视。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读课文的价值,思考如何运用助读系统教好课文,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钟启泉也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4]这对习惯应试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更能考验和体现他们的能力。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学生得高分,更是为了发展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二、教师合理运用助读系统,启发学生思考。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对学生自行阅读有很大的作用,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旁批、阅读提示等自读课文助读系统”。[1]助读系统并不仅仅是在课文两边的批注和提问,还包括单元提示。单元导语对整个单元起着引领作用,它高度概括了该单元的中心思想,既有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它既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对本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时候,单元导语是“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要重视朗读课文...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连停,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老师对本单元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教学方向更为明确。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最为突出的就是课文两侧的旁批。旁批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点评型,一类是提问型。[3]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为例,点评型就是课文左侧对第一段的评论“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这种旁批直截了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一看就能知道它的作用。但像这种知识,学生在以前的课堂上已经学过了,思考起来也很简单,这种提示就可以一带而过。提问型则是文章中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淋洗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问题相对于点评型更有深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也不是死板地依靠旁批,而是可以创造,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旁批进行加工,比如问学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旁批的”“如果是你的话你会设置这个问题吗”“如果不会,你会怎样设计”等,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同样重要,阅读提示既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之前使用,也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之后。阅读之前用可以当做预习提示,让学生对照着提示预习,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重点,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而在文章阅读完之后再来看阅读提示,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让他们回头查找自己遗漏的地方,对文章的内容情感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有一个更整体和详细的了解。但是教师也不能过度依赖助读系统,比如《登勃朗峰》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仅仅依赖助读系统,那学生就没办法掌握该文章的行文脉络。[2]所以教师对助读系统要灵活把握,多加考量,采用最适合该文章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增加单元整体设计的意识,利用“1+X”模式进行教学。
温儒敏教授提到让“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建议教师都采取“1+X”的方法来教学,将自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结合,“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就既让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还能提升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人教社出版了《语文素养读本》,可以让教师与课本配套使用。[1]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议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利用“1+X”的办法进行教学。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自读课文,这个“1”我们选中某一篇自读课文,这个“X”则是与这篇自读课文有一定相关联系或者是某些共同点的文章。这样“1+X”教学方式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文章可以选两三篇,也可以是四五篇,既可以是课内文章,也可以是课外读物。这些文章必须有相似之处,可以是同一主题,也可以是同一文体,或者文章中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等等,通过这些相似点,让课外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时运用学到的相关知识和阅读方法,又能把课文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就可以做群文阅读中的“1”,根据单元导语就可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家国情怀,对国家的热爱。单元导语也有相应的提及,“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应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想象与体验。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按照导语的提示,可以选择《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起来感受文章中的家国情怀和对祖国深切悲痛的爱。还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效果。而且《黄河颂》中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朗读和默读时的感情是否有不同。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方法,回顾朗读要点,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自主阅读多篇文章,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触类旁通,知识融会贯通,发挥自读课文的价值。
小结
总之,对于自读课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学情,制定目标,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自读课文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更重视,才能创新教学方法,选择更为恰当的方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助读系统的作用,让教师的授课有方向,学生的阅读有帮手。也可以借助“1+X”的教学方式,用一个带动多个。遇到困难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在一边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分析、讲解、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清晰,印象也更深刻,最后达成温儒敏教授说的“自读”“教读”和“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最终达成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孙艺峰.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3]郭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9(07):71-73.
[4]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作者简介:尹思凡(1997.04-),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学科语文硕士。
(合肥师范学院2022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22yjs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