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研究
摘 要: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中古诗文的选文以及编排有一定的改动,这对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研究教材的选文以及编排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能从根本上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次选文上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再次在编排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中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教材在编写时是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并且温儒敏教授指出,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特别注意两个“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精华所在,因此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独特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在语文教育中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古诗文的选文以及编排特点对于教师深刻理解教材中古诗文这部分内容,以及灵活合理的运用教材,切实的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一、选文系统数量及体裁特点
(一)古诗文选文的数量特点
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数量可以看出,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古诗文的教学。温儒敏教授指出,近年来为了改变过去“轻人文”“重工具”的现象,一些教材将编写的重心转移到人文性上,删减了许多“经典性”的篇目,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加大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篇目。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文共125篇,占总选文的53.4%。其中七年级上下两册的教材每单元都选有古诗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选文有19篇,下册选文有19篇。八年级上下两册各册分别有两个单元选有古诗文,八年级上册选文有26篇,下册有20篇。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选文有18篇,下册古诗文选文有23篇,每册教材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从新版教材古诗文选编的数量便可以看出教材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及传承,重视开拓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并且统编教材在不同的学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各阶段设置相应数量,不至于选文数量太多,造成教师教学的枯燥乏味,也不至于选文太少,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所选古诗文的年代和体裁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从文学作品的鉴赏价值来看,所选的篇目较之前更加凝练,体裁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学习范例,并且每篇范文思想主题更加鲜明,以不同的体裁和方式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给予学生多方位的文学美感体验。从所选古诗文的年代以及体裁来看更加有所侧重,突出古诗文学习的重点。
首先,统编古诗文选文体裁上涉猎广泛,古诗词中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所涉及。六册书中古体诗共16篇,其中5篇四言古诗、6篇五言古诗、2篇七言古诗、2篇歌行体,乐府诗1篇。近体诗共47篇,其中,七言绝句17篇,五言绝句2篇,七言律诗12篇,五言律诗16篇。词共有22篇,其中小令有2篇。文言文以散文为主,共31篇。文言文体裁类型也丰富多样,包括记叙散文14篇,议论散文11篇,山水游记散文5篇。选文体裁的广泛性适应了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的年代上看,大多数单元的古诗文都会按照时间的线索由早到晚排列,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古诗文体裁的演变与发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古诗文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观沧海》,唐代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元朝的《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古诗文分别是先秦时期的《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汉代《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唐代的《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碳翁》等都是可以从时间的发展看出体裁的演变。
二、各学段古诗文分布特点及编排方式
(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和主题来组织单元,注重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一课一得”,因此七年级阶段的古诗文呈现出按照单元主题分散编排的特点。从七年级上下两册的可以看出每一单元除了选入白话文以外,按照本单元主题选入相应的古诗文。同时,从每单元的单元导读便能够看出与这一单元主题相关的古诗文呈现。例如,七上第一单元主题为“自然美景”,因此选入三篇白话文,分别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描绘出四季美景的多姿多彩,让同学们领略四季之美。除此之外,选入曹操的四言古诗《观沧海》,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以突出单元主题,同时也表达出诗人远大宏伟的抱负,使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登山望海时,所勾勒出的大海吞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其次是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单元主题可以看出诗歌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春光消逝的萧条景象,以此表达友情的真挚。王湾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则以凝练准确的语言描写出冬末春初时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羁旅的愁思。三首诗歌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升华主题,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由于七年级是小初衔接阶段,分散编排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熟悉古诗文的语言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不断增强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八年级和九年级这两个学段古诗文的编排呈现集中编排的方式。两个学段的四册教材古诗文选编都是集中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中,由于八九年级两个学段的古诗文是集中排列,更能够集中体现出古诗文单元板块的主题,整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教学训练,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的学习。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可以划分为人与自我这一层面,因此选入《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文言文,通过不同的学习这些古诗文,来思考“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这一单元主题。将所选古诗文整体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七年级这一学段循序渐进地学习地基础上,在八九年级这两个学段,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的整体训练,运用同一主题,将不同年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古诗文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体裁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内学习与课外诵读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部分内容,六册教材中都有囊括,主要分布在每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之后。在学习完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每部分增加四个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每一册有八首,初中三个阶段共选入了48篇古诗词,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了阅读部分的五篇古诗文之后又选入了《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四首古诗词。并且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比较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防止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背诵古诗词,而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文其中的奥妙,感受古诗词中布局谋篇以及遣词造句的特点,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课内学习和课外诵读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完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将收获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到课外诵读中去,使学生做到知识技能的有效巩固和衔接。
三、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意义与价值
(一)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还指出:“教材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古诗文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很难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借助语文教材这一凭借,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在不断感染和熏陶的过程中学习、传承并且弘扬,实实在在的落实义务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首先,古诗文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炼,以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歌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描绘出了五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描绘的生动形象。并且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文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以,有利于学生在鉴赏与品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学习古诗文语言写作的特点,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意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次,古诗文篇幅短小精悍,行文精炼,与白话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相比,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合理地开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古诗文是先贤智者智慧的结晶,学习古诗文,阅读经典便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以及的所处的境地,拓展文化视野,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科院院士杨子叔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足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难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不会想要主动了解学习。古诗文的选编正是扭转这一现象的有效阵地。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对春节热闹非凡景象的再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对清明时节细雨绵绵图景的描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时节对亲人以及故乡的追忆。陶渊明的醉翁亭记中所写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描绘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美景,学习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不同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深入探索,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顾振彪认为:“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教科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课文。因此,选好课文是保证教科书质量的关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部分的选编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真正到落实到教材的选材与编排上,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这样的选编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学习语文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古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教师在拿到新教材时,也应该仔细研读教材的编排特点,在遵循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古诗文的编排方式以及结构体系,钻研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有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郑翔文.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2019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子叔.我的现代语文观.语文月刊.2009.02
[6]顾振彪.刘国正先生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论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5)
[7]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8]杨伟.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3):4-9
[9]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杨梦.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郑茹(1997—),女,汉,山东日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