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影响及突破策略探讨

赖浩涛 陈思谕
  
新作文·教学交流
2022年9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  要:父亲作为家庭成员中重要的一员,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父亲缺位”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个性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从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共同合作方面,提出现状突破策略,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推动社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关键词:父亲缺位;家庭教育;突破策略

一、研究背景

父位的教育从古代开始则被看重。古代每家都讲求家法,树立家风,父亲作为家中有力的管理者,有着“重而严”的权威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其中很多男性劳动力囿于现实条件而选择单独外出,把妻子儿女留在老家,“父亲缺位”现象随之开始被关注。

而到现在,我们进入小康社会,大部分家庭有了养育子女的基本经济条件,父亲单独外出独立打拼的情况有所缓解,但“父亲缺位”现象仍旧普遍存在。除了父亲工作原因忙碌在外,据调查,许多女性在填写家庭矛盾(教育类)调查中提到关键一点:因丈夫没能拒绝“手机诱惑”而在家庭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丧偶式”教育。思想上看,大部分家庭还存留着传统观念里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框架。家庭教育中,父亲放权,母亲包揽,“父亲缺位”由此而生。

二、“父亲缺位”对幼儿的影响

家庭中“父亲缺位”的幼儿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更多初始困难。斯宾塞曾经说过:“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幼儿的成长之路上,父亲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而反观“父亲缺位”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由案例可见,缺乏“父教”的衡衡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存在困难,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父亲缺位”对幼儿的影响。

(一)“父亲缺位”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方面,父亲的作用会比母亲大得多。特别是对于小班阶段的幼儿而言,其性别概念开始发展,处于性别认同阶段,此时对性别角色的分辨显得尤为重要,而父亲的缺位使幼儿在性别角色分辨上造成困难,无法及时纠正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利于培养性别认同感。

(二)“父亲缺位”影响孩子个性品质形成

父亲身上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如独立性、进取性、自信心等会对孩子产生深厚的影响。如果父爱缺失,幼儿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外在行为表现为“爱哭、胆小”。据美国医学专家海兹灵等人报告,缺乏父爱的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甚至成人后,也难以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三)“父亲缺位”影响孩子的社会行为

科学的、健康的父亲教育一定程度上能丰富幼儿的社交内容,拓宽孩子视野。所以幼儿对父亲进行观察与模仿是必须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父亲的观察与模仿,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父亲缺位”的幼儿则难以明白在特定情境中, 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或受鼓励的, 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或受惩罚的,从而不能有效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

三、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突破策略

(一) 家庭层面———主动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首先,保障充足的陪伴时间。父亲忙于工作而无法切身陪伴是许多中国当代家庭的真实写照。对于孩子和父亲来说,相互的了解彼此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父亲要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抽空回归家庭,以保障有充足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学习不在身边胜似身边的陪伴方法,通过线上交流、打电话等方式多和孩子聊天,和孩子母亲了解情况,从而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给孩子以鼓励、表扬、欣赏,帮助孩子更好地认同自己。

其次,建立平等的关系,构建充满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父亲在外工作难免焦虑、压力大,很多父亲则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当中来,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理解,给予幼儿科学有效的父爱。回归家庭后的父亲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拒绝手机诱惑,放下手机真正与孩子交流,利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家庭游戏的时间,多倾听幼儿的想法,以构建充满温暖的家庭氛围。

(二)幼儿园层面———积极参与家园共育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需更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亲缺位”带来的影响。

幼儿园方面可更多举办亲子活动,邀请父亲来园参与,或者请有经验的父亲家长代表交流经验,使父亲拥有体验和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家长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其他优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深入了解孩子一日生活,而家园之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更多的幼儿园利用新媒体打造线上家园合作平台,如建立家园联系信箱或班级群等,幼儿父亲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参与到家园合作之中,可以利用家园联系信箱向幼儿园提问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线上交流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从图片和视频中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拉近父亲与孩子的距离。

(三)社区层面———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这也为社区与家庭教育之间搭建了桥梁。社区可以利用线上教育的便捷性面向家庭开设线上育儿讲坛,或举办亲子活动,如“父子共读一本书”、“晚安计划”等,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以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父与子温馨瞬间,展现父亲在家庭中细心、专心育儿的一面,以减弱“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固化影响。

此外,社区也应给予出现“父亲缺失”的家庭一些帮助,针对家庭中父亲对育儿缺乏科学知识与技巧等情况,社区可以于周六日开设线上“父亲课堂”,邀请专家讲述儿童保育、教育、心理等相关知识。结合家庭情况,作为孩子父亲,需要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参与社区举办的线上活动,转变教育理念,以健康的、科学的方式切身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活动之中,弥补在孩子生活中的“父爱”缺失,通过“父亲课堂”的学习,学会和孩子真正交流。

四、结语

字严有云:“父之美德,儿之遗产。”新时代的父亲,应在幼儿园和社区的帮助下更多的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情况,树立良好家庭氛围,让“父教”持续在线,使幼儿感受更科学的父爱,做到与幼儿“亦父”、“亦师”、“亦友”。

参考文献:

[1]张珊.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4):48-49.

[2]王格媛.家园共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困境及突破策略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291-292.

[3]张玲.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与回归[J].中小学德育,2021(04):31-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