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探究

李颖 郭美美
  
新作文·教学交流
2023年11期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摘  要: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被提出, 这意味着理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 也意味着教师应当紧跟时事更新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内部结构趋于统一,主要有单元导语、单元选文、课文注释、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五个板块, 每个板块环环相扣,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平台。教师可采用诵读、创设情境、提问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思维导图、群文阅读和梳理论证方法技巧这些教学策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思辨氛围。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教材;探究

“思辨”对于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直以来就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之一。部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 意味着教学方法需要不断革新, 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和良好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内部结构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共有三个, 分别是上册第六单元、下册第一单元、 下册第八单元。 单元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单元导语、选文、课文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五个方面。

(一)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对整个单元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导语共分为三个段落, 依次介绍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文情况以及学习重点、学习目标。

在单元人文主题上,上册第六单元是学习之道, 下册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之光,下册第八单元是责任与担当。

在选文情况上,上册第六单元的篇目均为古今中外有关学习的文章。下册第一单元的篇目均为蕴含我国古人哲思智慧的文章, 包括儒家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以及史事。下册第八单元共有选文四篇,分别是奏疏、书信、辞赋、 政论四种不同的体裁。

在学习重点与学习目标上, 上册第六单元侧重于关注思考问题的角度、表达观点的方法。下册第一单元侧重于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现代意义、体会论证技巧和表达风格。下册第八单元侧重于关注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说理艺术。

(二)单元选文

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单元组织采用双线结构, 打破一课一文的编排方式, 采用一课多文,分为精读课与自读课, 体现出了部编版教材的整合理念。三个单元的选文在统一体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工具性要求的同时, 每个单元的选文也都以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纲领。

(三)课文注释

注释是对课文内容必要的补充解释,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即相关背景介绍和内容字词解释。注释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紧随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在《拿来主义》一文中, “毛厕”、“阿刺伯”等词, 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难以理解。课文注释中对这些词语加以解释, 缩短了时代距离感, 便于学生理解文本,提取关键信息。

其次是内容精简凝练, 针对性强。从字词本身出发, 对其内容详细解释。

最后是语言表达规范, 排版合理, 使用方便。

(四)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是部编版教材的新增板块,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要求。该板块涉及内容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言词汇知识。 主要指出了文言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提出了文言文知识的运用要求。

其次是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知识。占比较少, 主要出现在文言文中。例如,在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提示了儒、道两家学派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学习提示”打破学科限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便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是课文背景和艺术特色。课文背景的提示有助于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文章。例如,在上册,《师说》提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士大夫“耻学于师”。对于“艺术特色”的提示,主要包括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例如, 在《阿房宫赋》中提到了“铺排描写,夸张扬厉”的特点。

最后是阅读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创造阅读情景,例如在《上图书馆》中, 指出“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生活体验与阅读感想结合起来, 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提示”板块展现了教材结构安排的严密性与系统性、选文内容的丰富性与经典性, 体现了教材整体创新与多元开放的编写理念。

(五)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学习任务也是部编版教材的新增板块,它包括整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单元人文主题的学习任务。上册第六单元是“摘录文章名言警句, 谈谈心得体会;通过读书分享会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下册第一单元是“分析文章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下册第八单元是“围绕‘责任与担当’这一话题展开专题讨论会。”

其次是体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工具性学习任务。主要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计相关课堂活动。上册第六单元是“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学习多种说理方式,体会说理艺术”;下册第一单元是“阅读文章,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和思路”;下册第八单元是“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比较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本单元“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 3 次”,这一任务为学生讨论辩论指明方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最后是写作训练的任务。“我们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1](P12) 上册第六单元是“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下册第一单元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下册第八单元是“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对两种阅读方式的看法;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样将单元人文主题、文章体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和生活实际四者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选文思辨性较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是其一大特色, 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一) 重视诵读,关注文章语言特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文章说理性强, 很多篇目比较晦涩难懂, 在面对这类文章时,诵读是对于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而言都能够快速上手的一种学习方式。合理地采用诵读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说理的气势,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对于高中生而言,训练思维方式、提升思辨能力,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从文章的语言特点出发。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背后是作者缜密的思维和环环相扣的说理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例如《过秦论》这篇文章,通过大量近义词的运用增强文章气势, 通过多种结构的排比句营造热烈氛围,通过夸张、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节奏感,通过散句和骈句的交错结合体现出“赋”的特点, 通过动词之间的衬托对比彰显出作者的说理特色。对于这样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全文诵读的方式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特征, 然后通过片段甚至逐句反复诵读仔细琢磨作者的语言特色, 体会作者通过气势恢弘的语言所传递出的缜密严谨的说理风格,感受作者说理的魅力。

(二)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思辨氛围

吴春华指出“所谓情境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带动学生有效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思辨性理论的精髓融会贯通,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

在上册第六单元可以就“学习之道”开展一次演讲会, 可以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独到见解、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教师地位发展变化的看法。在演讲中, 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之道”这一情境中,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同一问题,从而能够在阅读文本时结合自己的思考角度, 发现作者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论证技巧的独特性。

在下册第一单元可以开展一次班级辩论赛, 正方观点是: 传统对现代起积极作用,反方观点是:传统对现代起消极作用。 这一单元的文章既有哲学思想高度,又在说理方式上同中有异, 各具特色。学生在理解各家思想的基础上, 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辩证领会其中的观点,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训练中, 增强思辨思维能力。

(三)科学提问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罗裕水指出“有效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2](P105)对问题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把科学提问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鸿门宴》这篇文章,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学习任务:通过字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中的“因”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是“趁机”,有人认为是“于是”,你认为那个更准确?结合文章说说理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在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 再整合小组各个成员的观点, 最后根据自己的思考以及讨论结果写一篇文章。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辨阅读后, 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多人讨论之后进行的思辨写作,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巧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写作逻辑

“思维导图简而言之是一种可以通过线条图形等多方面的元素,直接作为构建知识逻辑关系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工具。”[3](P37)

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写作思路, 是学习文章说理逻辑与技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作者的写作逻辑, 学生需要充分熟悉文本,随着思维导图的一点点完善,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逻辑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导图可以是由学生梳理, 教师制作;也可以是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整个“思辨性”单元的每一篇思维导图放在一起对比阅读, 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 甚至可以总结出论说文提出自己观点、批驳对方观点的方法技巧, 不同文体的论说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的经验。

(五)开展群文阅读, 多角度理解课文

同一个历史事件, 因为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所以写出的文章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 可以参考内容相关的其他书籍或者资料,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促进自己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六国论》这篇文章, 苏洵、苏轼、苏辙都写过, 但每个人的论证方式不一样,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苏洵的侧重点是“弊”,他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上贡秦国,委曲求全。苏辙的侧重点是“势”,他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当时的局势没有清晰认识。苏轼的侧重点是“士”, 他认为当时六国都在大肆养兵, 但秦国情况并不适合, 从而增加了安全隐患。通过分析三位作者的文章,可以发现同一事件,每个人看法各异。

(六)梳理论证方法和技巧,提高思维辩证性与严密性

论证方法和技巧是论说文的重难点之一,也是思辨性阅读单元区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体会作者说理的辩证性与严密性。

例如《劝学》这篇文章,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通过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逐层论述,每段论证各有侧重, 又互相联系, 结构清晰。通过形式多样的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选取贴近生活的客观事物切入论点, 通过论点内部以及各个分论点之间的环环相扣达到“劝学”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偶、对比、排比、拟人和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这些论证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技巧运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 增强文章的辩证性与严密性,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高中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也已经成为重点板块。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包含文言文与现代文,思辨性强, 知识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篇目较多, 晦涩难懂; 现代文的理性思维强, 可读性高。这些文章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有着关键作用, 但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养辩证思维应该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可在透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课文并学习其中的论证方法与技巧,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亮点[J].语文教学通讯·A 刊,2019,(25).

[2] 罗裕水.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J].高考,2020, (35).

[3]付全明.基于思维导图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2, (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新课标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022-JXYJYB-53)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