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网络人士统战工作研究
摘要:网络人士是“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社会群体,其群体构成和特征决定其对社会思潮、舆论导向等具有重要影响。网络人士统战工作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社会现实角度而言,网络人士统战工作面临着观念认知、就业模式、情感体验方面的新挑战。因此,要从保障民生、深化政治引导、加强党的领导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等路径着手,不断创新网络人士统战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人士;统一战线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网络人士是互联网领域最活跃的因素,是“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社会群体,其群体构成和特征决定其对社会思潮、舆论导向等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这为做好网络人士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网络人士构成及特征
网络人士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其内涵、构成、特征,是新时代网络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新时代网络人士的意涵及构成
网络人士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从事经营管理、生产传播、技术研发、投融资等活动,具有舆论传播能力、内容生产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的人员,主要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两个群体,“有些经营网络、是‘搭台’的,有些网上发声、是‘唱戏’的”[1]。
就其构成而言,网络人士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新媒体资讯平台从业人员,包括信息订阅、内容分发、门户网站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二是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社交生活、文化娱乐、网络技术、网络交易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三是网络名人,主要包括网络“大V”、个人网络“大号”、网络社群组织负责人、网络作家、网络主播、视频红人、职业电竞选手等网络名人。四是与网络密切相关的其他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作为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士主要分布在体制外、党外,其构成复杂、身份各异、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具有体现网络特点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网络人士的发展,既需要党和政府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又需要对其加强思想政治引导。网络人士的作用可谓“双刃剑”,既能肩负社会责任,崇尚正义、激浊扬清,弘扬正能量,也有个别人为了流量和利益,片面偏执,恶意炒作,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网络人士群体特征及面临挑战,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
(二)新时代网络人士群体特征
网络人士的出现与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向而行。当前,作为振兴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新引擎的互联网,对社会思潮走向、舆论方向主导、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也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2] “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网络人士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因此,把握好新时代网络人士的群体特征尤为关键。
具体而言,一是新时代网络人士构成呈现“总体壮大”和“领袖优化”态势。网络人士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网民,主要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两大类,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民群体的日趋庞大,无疑使网络人士呈现“总体壮大”趋势。但同时,新媒体作为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应运而生的网络人士也多为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或富于前瞻性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特别是居于“意见领袖”地位的群体,在近年来呈现出群体优化态势。二是新时代网络人士思潮呈现“正向主导”和“负向并存”态势。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的宏观背景下,网络社会思潮领域呈现出多元差异的复杂态势。在多数网络人士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以及一定的道德素养的同时,“网络空间情况复杂……也有很多杂音噪音,甚至有很多负面言论”[3]。三是新时代网络人士地位呈现“影响广泛”和“动态多变”态势。互联网时代,网络提供信息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以及民众对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认同,使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络人士对广大网民的思想认识产生较广泛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自发性特征以及客观上存在的监管困境,也使网络舆论易呈现出瞬息万变态势,导致部分网络人士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动态多变”。
二、网络人士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作为新兴的社会领域和虚拟空间,相较于传统领域具有较大的监管难度;网络人士作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在互联网虚拟场域产生的种种问题,容易成为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具体而言,网络思潮的多元性易引发网络人士认知偏差,网络人士的自由就业模式易导致其经济生活稳定性欠缺,工作环境的虚拟封闭易使网络人士负面情感体验增强。
(一)思想观念:网络思潮多元易引发认知偏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领域的机遇挑战和网络工作总基调作出明确论断,即“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5]。事实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思潮多元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交流交锋交融日趋激烈,其影响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映射尤为显著。在此基础上,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自发性,客观上易导致网络治理效能滞后,并为一些错误舆论、失当信息等的发酵传播提供土壤。
作为信息时代互联网产物的网络人士群体,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思潮极易引发认知偏差。与此同时,网络人士的固有属性和时代特征,也易进一步助推认知偏差产生的负面效应。具体而言,一是网络人士群体呈年轻化态势。当前网络人士年轻化特征明显,其思想活跃复杂多元,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刺激化、泛娱乐化等并驾齐驱的背景下,部分网络人士的是非观和辨别力被弱化,使一些虚假信息、错误思想,甚至是反动言论等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价值观失衡。二是网络人士群体教育背景更为复杂多元。网络人士群体总体受教育程度高于国民平均水平,其中不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当前,西方国家不断调整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战术,更新渗透路径,通过学术包装、构造“指数陷阱”、推广理论应用等方式开展学理化渗透,运用议程设置、话题炒作、同步施压等方式推进炒作性渗透,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消费商品等为载体隐蔽植入政治价值观,升级具象化渗透,持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6]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网络人士更易受其影响而形成认知偏差。三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人士更易受利益裹挟。以网站收益为重要经济来源的网络人士,更易受流量、利益裹挟,主动或被动创作庸俗化、低俗化作品,存在非理性表达的现象,甚至“红线”意识薄弱。部分主播一再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开展怪诞猎奇的表演,主张非理性情绪并破坏网络生态;部分意见领袖思想偏激、夸大事实、放大舆情,甚至传播反智、伪科学等内容。
(二)物质生活:自由就业模式导致稳定性欠缺
“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崭新群体,相较于传统行业工作模式,网络人士对市场变化敏感,职业变动频繁,流动性大,且多以“各自为政”的自由模式为主。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突发事件频现,进一步加深了网络人士的职业不稳定性。
一方面,自由就业模式易消解网络人士的归属感和信念感。互联网行业特征以及网络虚拟性,使部分网络人士的就业模式与传统就业模式具有较大出入,表现为工作时间自主、工作地点自由、工作模式灵活、工作制度多元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我国线上办公市场快速发展,用户规模已达5.40亿,占网民整体的50.6%。由此,网络人士在相对松散的就业环境中,接受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的途径被削减,对集体、社会的归属感和信念感易被弱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易被消解,对多元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辨别力减弱。另一方面,自由就业模式削弱网络人士工作生活中的安全感。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作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人才的激增、互联网就业模式的流动性、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周期性波动,使依托互联网谋生的网络人士面临较大的就业流动。由此,网络人士工作生活中的安全感和稳定性被极大削弱,成为统战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三)精神生活:工作环境伴随负面情感体验增强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在互联网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增加人们生活的趣味性和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消极因素和困难挑战。例如互联网信息爆炸引发的信息异化现象,包括舆论失控、虚假信息传播、行业监管难度大成本高等。事实上,互联网的负面效应必然会在网络人士、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中形成映射,并加剧网络人士在工作环境中的负面体验。
一是网络人士的高强度工作增加负面体验。尽管依托互联网就业的网络人士的工作模式相对自由灵活,但其工作强度、时长等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事实上,随着传统劳动过程中的人工等级监督被大数据、智能设备的自动化监控所替代,新业态下的劳动控制衍生出多形式、多主体的管控方式,网络人士身边隐形的管控似乎无处不在,甚至比传统行业更为严苛。二是网络人士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增加负面体验。互联网产业特征和就业模式,决定着网络人士往往面临强度大、社会关系离散的工作状态,导致其对社会和群体缺乏归属感,呈现出精神孤独、认同感缺失等思想状态。从现实角度分析,网络虚拟化、个体化的工作方式使劳动者之间的联系较弱,一方面缺乏精神上的同伴交流、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在面对资方和其他群体时丧失话语权并处于劣势地位,产生较强的工作负面体验。
三、新时代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创新路径
网络人士是新兴的社会群体和统战工作的重要工作对象,要引导网络人士大团结大联合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保障民生为基础,解决网络人士现实生活后顾之忧;以政治方向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不断激发网络人士的自觉能动性,引导其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保障民生:解决网络人士现实生活后顾之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互联网生活。这些网络人士可能会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使其难于适应现实生活。为了帮助网络人士解决现实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其成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助力,应着力解决好其现实生活的后顾之忧。
一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网络人士经常会感到孤独和沮丧,因为他们习惯了在虚拟世界中生活。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处理情感问题,逐渐适应社交生活并重新融入现实社会。二是推广社交活动。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让网络人士有机会认识新朋友和扩展社交圈子,让他们逐渐掌握一些现实社交技巧。三是提供工作和生活指导。网络人士可能需要帮助应对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提供培训课程和指导,能帮助他们学习实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四是建立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建立一个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可以使网络人士更易融入生活和社会。例如,建立线下的服务中心、社区或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网络人士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包括提供心理辅导、社交活动、工作和生活指导以及建立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二)政治引导:加强党的领导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并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是促进团结奋斗的重要举措,关乎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兴盛。在网络时代,网络人士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也应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作用,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网络时代,更要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政策等引导网络人士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力量。同时,群团组织的作用也应该被充分释放,网络人士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群团活动,从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网络人士的发展空间无限,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加强组织建设,为网络人士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加强网络人士政治教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引导网络人士团结奋斗奠定重要前提。
(三)激发活力:引导网络人士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人士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也必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网络人士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分享正面典型,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文明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此外,网络人士也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如通过网络平台为困难群体提供援助,包括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筹集教育资金,为环保事业提供支持,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资援助等等。网络人士还可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和引导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之,网络人士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作用。要支持他们在理念和技术创新、巩固主流舆论阵地以及建言献策、促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5页。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年3月2日。
[3]《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9页。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页。
[6]阚道远、郭蓬元:《论新时期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路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朱晓雯,(1988-),女,法学硕士,中共天津市西青区社会主义学院、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讲师。
项目基金: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大统战工作格局’语境下网络人士统战工作策略研究”(TJSYZX20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