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路径
——基于对禅城区若干幼儿园的研究
摘要:佛山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基于佛山市禅城区九所幼儿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了解对幼儿园目前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并针对幼儿园开展的非遗活动及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分析其共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非遗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向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佛山非遗;幼儿教育;融合发展
一、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的意义与重要性
非遗承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共同的智慧、情感和记忆,携带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幼儿教育是健全人格、良好习惯、健康身体和智力开发的综合培养,是对民族归宿、文化认同、精神向度的基础教育,是塑造“文化个体”的重要开端。因此,幼儿教育纳入民族和区域文化具有主要意义,“非遗”进入幼儿园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非遗,将其非遗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让佛山非遗深入幼儿教育,在幼儿的心灵里播下对佛山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良好种子,在实践中发挥“非遗”文化“五育并举”功能,从而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觉。
二、国家政策及相关研究
(一)国家政策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等国家级法规政策都提及将非遗融入学前教育体系,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佛山市禅城区深入挖掘佛山“非遗”教育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德育活动,2020年11月,禅城区教育局主持申报的项目“文化润德:基于非遗的幼儿园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成功获批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市县科学保教示范项目,自立项以来,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各项目园教育实践为依据,从实践上做实非遗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发展,非遗启蒙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
(二)相关研究
国内非遗进幼教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与非遗融入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章发现,单独查找“幼儿园课程”或“非遗”时,文献数量众多,但搜索“非遗”+“幼儿教育”只有核心期刊2篇以及硕士论文4篇,查找“非物质文化”+“幼儿园”仅北大核心期刊3篇。其次关于非遗融入幼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李香贵等学者所著《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将非遗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能更好的抓住幼儿与文化之间的天然关系。左雪、王婧所著《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的价值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为例》中提到,非遗融入幼教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能锻炼幼儿园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再者,查找“佛山+幼儿园”的研究大多数都是研究幼儿身心健康及幼儿园特色课程,目前还没有佛山非遗与幼教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仅有小部分的研究是针对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具体经验操作的研究,并没有对形成一套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系统经验操作,不具备推广性。针对佛山本土非遗的研究文献,也仅限于研究非遗本身的传承价值和方式,或者是“非遗进高校、进中小学”,关于佛山非遗进幼儿园的研究极少,说明佛山非遗资源与本土幼儿园融合不足,部分幼儿园开展非遗特色课程,但是也未能形成一套体系,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一定建议,促进佛山非遗更好的融入幼儿园。
三、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现状
广东省佛山市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本调研组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针对非遗在禅城区幼儿园中的融入现状展开调研,随机向禅城区的九所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线下对其中五所幼儿园进行调研,并对园长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份,收回51份,有效问卷51份。
(一)融合特点
(1)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理念与目标
基于佛山非遗的幼儿园课程开发以自然教育理念为基础,体现尊重佛山非遗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与学习特点。注重五育并举,突出幼儿德育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等良好学习与道德品质。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孩子从小浸润在浓厚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对于孩子的德性建构有积极意义,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将非遗与传统节日结合,尤其是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社会风俗,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精神,增强孩子们民族认同感;创新精神教育。佛山非遗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去尝试、发现、表达,例如佛山的剪纸、陶塑等传统美术类项目都是非常适合孩子的。在系统学习中,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感知和设计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审美教育。佛山的非遗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将这些佛山非遗引入幼儿德育,让孩子感受其中的美好,可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观察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磨砺意志品质教育。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拼搏进取、坚强不屈的优秀精神,每一项佛山非遗都是工匠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体现,提炼其中的传承故事和工艺过程,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意志品质实践情境。
(2)课程建设模式
目前,禅城区已初步形成佛山“非遗”幼儿德育“3+4+N”课程建设模式,并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建构政府—高校—社会—幼儿园“四位一体”的综合联动机制,在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究上属于先行示范前列。根据当前禅城区5所示范型幼儿园在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非遗地方性的特点,可以发现禅城区幼儿园“非遗”课程主要以“一园一品”为主。
(二)非遗与幼教融合覆盖率及开设频率
根据调查的幼儿园的总体状况,目前,我们参与调研的五所禅城区幼儿园都开设过佛山非遗教育,小中大班级全部参与开设,并且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课程目标,但各所幼儿园开展佛山非遗教育的频率差别较大,有两所幼儿园是一月一次,有三所幼儿园是一周一次或者一周两次。
在非遗课程上,三所幼儿园都是以园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来开展,其中开设过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剪纸、陶塑课程。基本上调查的所有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都渗透了佛山非遗教育的元素,有三所幼儿园环境创设成熟,园内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具备示范性作用,但同时也有两所幼儿园环境创设程度较低。调查中开展非遗教育频率较低以及环境创设程度较低的幼儿园表示,主要原因有缺乏正确引导、不知如何开展、缺少专业教师等问题。
(三)非遗活动或课程的设计与组织
(1)紫南幼儿园
紫南幼儿园在省级课题“文化润德”的带领下,“乐善教育文化”品牌由此建立,形成了特色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环境课程,也拥有独特的班本课程,其实施分为四个环节:①龙舟趣事、认识龙舟。②龙舟匠人。③畅玩龙舟。④乐享龙舟。主张在传承“龙舟文化”中探究“四化”:龙舟“童趣化”、活动“游戏化”、龙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课程化”;活动“常态化”,形成了一体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孩子从认识到学习到制作最后到水上龙舟赛的非遗课程实施过程。非遗课程设计深挖不同的龙舟主题,如小班认识龙舟;中班趣玩龙舟;大班制作龙舟、水上体验龙舟。以问卷形式让家长参与到课程探究中,与孩子一起探索最合适的主题。
(2)石湾幼儿园
石湾幼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构建以陶艺为主的“悦陶”课程,形成了“陶文化”的教育品牌。“悦陶”课程分为“陶智、陶品、陶趣”三大板块,“陶智”即一系列班本主题活动及课程的学习;“陶品”是注重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陶趣”则是通过让孩子自主进行陶艺创作。园方结合节日等多种关键词供幼师选择,引导其根据孩子的兴趣点以及需要来选择开展的课程。课程需幼师制定课程方案、撰写课程主题生发后总结与反思,并记录孩子有意义的创新点。
(3)机关第二幼儿园
机关第二幼儿园将粤语融入到课程中,结合早操、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一日活动的探索中。课程中的课前准备环节引导孩子与父母共同查资料,提前了解相关非遗背景,课中则以游戏、故事的方式来开展粤语童谣的教学,形成了“粤语+故事”“粤语+古诗”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童谣所传达出的爱国、感恩等情感以及常识和生活经验,用有趣的活动与节目呈现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如开展“粤讲粤开心”咏诵活动、制定“粤语日”,促进幼儿对粤语文化的认同感。
(4)张槎中心幼儿园
张槎中心幼儿园以“乐动乐创乐享”为教学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其中,“乐动”指将剪纸活动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中;“乐享”指孩子创设的剪纸园区环境、班级剪纸美术区域,及各种亲子活动、名师进校园、大型展览。“乐创”指做剪纸相关的绘本、皮影、时装等主题活动。园方以“玩美”为课程主题,实行“1+5+N”融合的课程框架体系。“1+5+N”的课程框架以非遗剪纸为重点课程,实行“剪纸+五育+其他课程活动”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剪纸课程的教学,则形成了“赏——练——创——展”的模式,强调“创”,主张将剪纸与绘本、时装相结合。
(5)佛科院附属幼儿园
佛科院附属幼儿园以食育课程为主,目前已体系化。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山非遗文化与食育主题结合形成特色食育品牌活动,将饮食类非遗活动转换成游戏开展。食育课程以幼儿年龄来进行目标分类,而饮食类非遗则追寻食育课程的目标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幼师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及动手能力来研讨探索适合孩子的饮食类非遗,注重家园同构,引导其与孩子共同收集相关的饮食类非遗资料,形成“初始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的教学历程。
四、佛山非遗与幼儿教育融合的瓶颈和难处
1、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多数教师在开展非遗课程后缺乏经验的总结,只有有两所幼儿园表示在开展非遗课程之后有进行课程评价,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没有细心记录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与感受,评价周期不稳定,评价活动也没有贯穿课程始终,学生进行课程反馈时不能最大限度地畅所欲言。只注重课程评价、学生、家长评价,没有进行多角度、多主体、多环境的评估。
2、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鼓励措施。园长表示政府没有出台具体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佛山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也没有相应的引导,一定程度上有给予经费支持,但基本上是幼儿园通过课题申报等形式获取相应的经费,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没有给予幼儿园必要的支持。
3、专家引领与帮助环节的缺失。园方表示这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教师任务艰巨,且在组织非遗活动时缺乏专业指导,因此开展的活动多数比较浅显,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对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幼儿所能够理解的和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存在很多的疑难和困惑,渴望相关专家对其指导和帮助。园长表示,都是边做边思考的状态没有明确的思路,非常期待能有专家对其进行指导。
4、幼师传统文化素养较薄弱。根据调查,31%的幼儿教师难以准确分析佛山非遗中蕴含的教育价值,51%的幼儿教师对佛山的非遗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入。且大部分幼儿教师认识的佛山非遗都是类似佛山剪纸、醒狮等知名高、流传较广的,体现出幼师对于佛山非遗的认识非常有限,幼师的非遗文化素养薄弱,严重影响佛山非遗资源在当地幼儿园活动的开发和利用。
5、非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幼儿园大多数选取佛山剪纸、彩灯、陶塑等易于掌握的以及醒狮、舞龙等流传度广的项目融入课程。一些与时代不相符合的非遗内容则没有在幼儿园中开展,此外,幼师对非遗资源内容的挖掘程度不深,往往只关注非遗本身。
五、解决方法与路径
1、构建稳定多元的经费筹集体系。为化解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稳定、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系,尽可能获得地方财政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加入,通过多元主体的支持来保障融入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同时,要对经费投入及利用范围进行明确,细化非遗课程专项经费的应用范围, 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对走进幼儿教育建设的有效纳入。
2、全面利用好佛山的非遗文化资源。幼儿园要提升运用非遗资源的能力,幼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去深入的挖掘佛山非遗中的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相结合去开展教学活动。并将其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既包括幼儿与教师和其他幼儿之间的自由互动、户外游戏活动、常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3、发挥家庭协同教育能力。只有家长自身认识到非遗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重视提高自身的非遗素养,深刻认识到非遗的内涵,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因此要增强家园合作的意识,教师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家长应该具备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意识,参与到幼儿园开展的非遗文化活动中来,才能真正的理解传非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4、建构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幼儿园可从学习兴趣、主动性、专注性、持续性以及创新性五个维度进行体系化评价,除此之外,需要进行多角度观察评估,鼓励生生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应当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进行回访调查与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
5、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和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支持力度,配套落实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应组织专家学者对非遗与幼教融合工作展开深入研究,对非遗融入幼教的途径开展科学性、专业化的分析与总结,做到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与幼儿园一同联手,促进非遗与幼教融合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
《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在幼儿园开展非遗教育的价值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为例》
(注释)禅城区教育局主持申报的项目“文化润德:基于非遗的幼儿园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成功获批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市县科学保教示范项目
项目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2年度学生学术基金立项项目
项目编号:xsjj202213zsb08
成员:吴明珠、赵淇琪、苏榕、沈雪仪、王思懿、王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