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计的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效果分析
摘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优化与创新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实践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本文初步阐述了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简要分析了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实施要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策略与应用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视觉艺术设计大赛;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是指“教、学、做、创”四个模块的一体化建设,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可以开展将教学活动与实践训练和综合比赛结合起来,有效实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教师应当落实以赛促学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为中心原则,强调课程的教学做合一,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之中,有效助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与素养品质的发展提高。
一、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一)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概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级信息技术人才的课程,具有涉及广泛、内涵丰富、操作复杂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1]。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知识比重大、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要求高的特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往往建立在大量的联系实践基础上,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应用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切实促进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概述
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又称为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工业和文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板的全国性大学学科赛事。大赛特色在于立足行业实际、强调实战演练,有效促进就业,通过政府、社会、协会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搭设公开公正的选拔培养平台,达到体现社会教育职能、借助竞赛活动夯实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发展创新创意设计能力的目的[2]。视觉艺术设计大赛项目分为正式赛道和专项赛道两种类别,正式赛道包括命题或非命题的平面设计、文创设计,以及非命题的视频设计、动画设计、交互设计(UI)、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专项赛道包括命题交互设计(UI)、人工智能+设计(AIGC)以及元宇宙创想+设计,面向高职高专及以上各个学段的学生,强调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参与比赛。
(三)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发展提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率,应当注重落实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认知发展能力与职业认同感的融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融合、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的融合发展。落实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执业活动基础上,以学生为载体进行综合教学手段的探索,促使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技能落实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助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与素质品质的发展提高。
二、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一)丰富学生应用实践经验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技能与实际问题应用联系起来,呈现出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不适配的现象。教师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够借助信息化比赛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与展示平台,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在解决竞赛应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和练习掌握,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的应用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专业发展以及工作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调动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由于摆脱了高中阶段的升学考试压力,高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的问题,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存在学习不连贯、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阻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够通过多元丰富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以获得比赛奖项、赢得比赛荣誉为导向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调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促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效率的优化提高。
(三)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领域是技术革命的核心,各行业领域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当下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旨在通过前沿性教学手段和教育培养,为行业注入新鲜的发展动力。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竞赛渠道,促使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实践,通过全国性的比赛活动增加学生的竞争压力与发展动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展眼界,以比赛活动促进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三、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一)落实以赛促学的目标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教学难度大、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精深的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内容存在畏难心理,容易出现逃避学习或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3]。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挖掘学生学习发展原动力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利用趣味多元的专业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参赛加学分、奖金证书、奖品通告等手段为学生增设物质和精神激励,还可以通过合作校企增加获奖优先录取等措施,落实以赛促学的活动目标,推动学生学习发展。
(二)注重学生为中心原则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全能人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教师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落实学生为中心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注重教师角色由组织传授者向评价引导者转变。视觉艺术设计大赛旨在发动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计算机类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内容进行应用实践,借助竞赛进行学训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应当注重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体验,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强调课程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观点,旨在以做为核心,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4]。传统模式下,照本宣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容易导致僵化的学习氛围,造成学生学习发展思维的禁锢。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强调课程教育的教学做合一,将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以及思想观念教学落实到应用实践中去,将“做”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础,将完成视觉艺术设计大赛作品作为知识吸收与技能学习的核心动力,促进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的综合发展。
四、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自主划分竞赛活动小组,强调教师指导引领作用
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自身意愿进行竞赛活动小组的划分。高校学生尚未具备独立开展计算机视觉艺术设计活动的能力,单独参赛容易造成竞赛压力过大的问题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竞赛活动小组的设计,能够通过群策群力的小组活动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与能力短板,减轻学生的参赛压力,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和教师辅导下完成高质量的参赛设计作品,强调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指导引领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对其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水平进行全面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能力需求进行学生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功能进行小组分层互选,尽可能实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效果。在这一活动设计中,教师主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创新性与可行性得判定,立足于知识技能层面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基于竞赛活动需求自主进行学习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参赛或单独组建小组参赛,给予学生挑战自我、创新发展的教学支撑。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助力专项学习
教育信息化建设视域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当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借助图文并茂的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技能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模拟案例,有效助力高校学生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旨在利用微课视频在比赛引导下进行专项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发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再通过线下教学活动夯实巩固教学知识技能。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编程程序设计板块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作品实践需求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以解决参赛作品设计手段为核心,将计算机编程程序设计的基础概念及应用方法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计算机编程程序设计板块的基础知识技能内容进行分视频讲解,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实践需求和知识技能短板进行反复观摩学习与理解吸收,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复习回顾难度大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开展小组竞赛作品创作提供有效助力。在线下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留言问题与课后习题正确率进行针对性讲解与整合性归纳,以作品设计实践为核心开展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
(三)创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团队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兴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导致了各行各业对高质量、高速率以及高时效的发展提出了要求[5]。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当注重竞赛合作小组内部的充分交流与全面沟通,通过深度思想碰撞达到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创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为团队小组的交流研讨提供线上渠道,解决了小组学生时间安排不均衡的问题。
例如,在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的设计方案制定上,应当通过反复多次的分析研讨进行优化提升,从而促进竞赛作品创新性、全面性以及可行性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网络交流互动平台,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进行方案研讨与制定。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上传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相关的计算机类专业知识讲解和创新期刊,达到活动资源互通共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交流沟通记录对学生综合学习活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为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理解与应用实践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创意抓取与思想碰撞,充分满足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需求。
(四)搭设模拟设计实训场所,教师辅助学生应用实践
模拟设计实训场所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应用背景下,通过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建设实习实训场所,促使学生在实训场所中进行模拟应用实践。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应当注重合作企业的教学参与程度和深度,结合一线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训场所的搭设。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企业相关在职人员进行辅助教学,结合企业工作环境与设备需求,通过模拟就业的活动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模拟实训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模拟实训场所中不断进行试错,教师发挥自身启发诱导作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一方面能够发挥合作企业的教育促进职能,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一线工作模拟实践结合起来,将完成视觉艺术设计大赛作为工作任务,有效实现实习实训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搭设大赛模拟设计实训场所能够将教学活动由课堂拓展到多元环境之中,创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形式,促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有利于推动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助力视觉艺术设计成效的优化提高。
(五)组织校内阶段竞赛评比,教学评价促进能力发展
以视觉艺术设计大赛为基础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应当在参赛前组织校内范围的阶段性竞赛评比,通过校内的评比分析,模拟视觉艺术设计大赛评价标准和手段,对学生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成果进行综合探讨,利用教学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通过阶段性的校内评比活动,促使学生立足于评价者角色体会竞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反思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参赛作品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师可以结合比赛评价标准对学生运用计算机类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给予学生量化的评价表,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评价优化,通过教学评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漏洞调整以及细节改善,达到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大赛应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举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划分竞赛活动小组,强调教师指导引领作用,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微课视频助力专项学习提升,创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团队小组合作交流研讨,搭设模拟设计实训场所,教师辅助学生应用实践,组织校内阶段竞赛评比,教学评价促进能力发展,借助竞赛活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栾桂芬.计算机网络专业核心课程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与电信,2021(03):72-74.
[2]程勇.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家庭科技,2020(09):43-45.
[3]刘琪.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才智,2020(16):192.
[4]梁璞.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08):214-215.
[5]李丹惠.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2):213-214.
作者简介:韦运玲(1984.11),女,广西河池市,壮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项目: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3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项目编号:cgkjg-20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