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多元融合,探究“劳动+生态文明”育人新形态实践路径

张萍
  
大鑫媒体号
2023年24期
广州市番禺区天誉小学 517447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其中,不断推动多元融合,探索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相融合的新形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彰显劳动价值,捍卫劳动教育尊严,培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育人目标。本文将围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展开对两者相互融合的教育新形态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能够对当下的劳动教育变革,为劳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共同助力劳动教育转型升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新面貌。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态理念;融合;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与生态理念融合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人依靠自身活动,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结,来满足生存价值的实践活动。广义范围内的一切劳动,都需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融合状态。“低碳环保”生态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自身与自然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良性互动中不断确认自我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本质;“共享”生态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打破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阂,转变人们一味想要占有和破坏自然的思想观念,让更多劳动成果由全民共享,有后代传承;“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能够朝着更高阶的目标进发,追求审美自由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需求,使劳动在确定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层面上能够发挥更加正向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教育及生态理念的认知不足

学习者层面,由于劳动教育缺乏长时间、系统性的设计,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普遍停留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例如大扫除、每日的卫生打扫等内容之上,因而所展现的主动参与劳动意识不强;除此之外,家庭范围内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多数带有物质奖励的前提,导致学习者主体无法对劳动建立正确认知,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主动服务意识。

教育者层面,劳动教育长时间的零散性和随意性,导致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严重滞后性,无论是思想还是相关技能水平都存在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空间,严重制约着劳动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缺乏正确理念引领

由于对劳动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不足,以及缺乏正确理念的引领,导致当前的劳动教育极容易陷入固化的课堂表现形式:教师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使得劳动教育无法真正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结,无法真正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将劳动教育退回到边缘化的处境之中。劳动教育的目的更像是为了完成家长及学校的任务,劳动实践所呈现的最终成果存在着虚假化的倾向,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对劳动本身产生更加抵触的情绪和错误认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丧失,最终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3.教育主体缺席,无法达成教育合力

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在带给人们便捷、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关系矛盾,例如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被激化。不同教育主体对于自身职责的认识不清,导致彼此之间的边界模糊,在通讯如此便捷的当下,却俨然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都是学校的责任,撒手不管;部分教师也存在着将部分责任转嫁给家长的情况,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交流沟通的缺失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际成效都造成了阻碍,不断制约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劳动+生态文明”育人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1.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思想构成行动的内在驱力,“劳动+生态文明”育人新形态的打造,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有所转变: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站在更高的思想站位之上设计相关课程。例如,在“家乡美——小小志愿者传播美”这一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家乡宣传活动之中,围绕“宣传家乡美”的主题,开展了“文明礼仪服务”,“家乡文化宣传”、“爱心小使者”、“环保宣传员”等子活动,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对“劳动教育”获得新的认知,进而将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理念经由劳动实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生活在真实丰富的外部环境之中,与自然之间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结。劳动教育应当脱离固有观念的桎梏,将眼光放置到更广阔的世界之中,让劳动教育迸发出新的无限活力。

2.依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生态课程

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本校资源,开发更具特色的生态劳动教育课程。依托时令和当地自然条件,考察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开展生态种植项目,由学校提供种植场地,划分不同班级区块。由各班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从认识种植工具,到选种,松土施肥,播种,浇水,再到每日观察,一直到最后的收获,让学生在一场场生命成长的旅程之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之处,意识到生命成长之不易,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劳动成果新形态,例如播种玉米种子的劳动种植项目之中,对玉米叶子以及玉米杆进行再创作,使它们成为兼顾审美性和实用性的艺术产品,充分做到物尽其用,让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3.推进基地建设,落实低碳环保理念

劳动教育的阵地不仅在校园,更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进相关的基地建设,可以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劳动教育的相关实践中落地生根。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便可充分依托社区、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和低碳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之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将这份理念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从而不断在实践之中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除此之外,由学校牵头,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合作,推进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担任生态文明保护志愿者,参与到场馆卫生维持和文明维护等行动中,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在身体力行中体会劳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会服务与奉献社会的幸福和满足。

4.多方协同联动,践行劳育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和劳动发展理念。劳动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新形态,进一步拓宽了参与主体,决定了它应当是全民参与的一场共同行动,打破校内校外的壁垒,突破时空的局限,见证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丰厚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大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们的民族见证着劳动与生态文明之间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见证着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合作中受益。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当始终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立足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美食的制作活动,在品尝舌尖味道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究每一样特色美食的源头,挖掘背后的故事,让文明传承真实可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助力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都能有所收获,实现育人目标;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阵地安排在校内、家庭中,也可以是社区、养老院等社会场所,让更多个体可以参与到这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推进多方协同联动,助推生态+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输出和单调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创造性活动。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应当突破对劳动的认知局限,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寻找劳动魅力之所在。生态理念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渗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的生态劳动实践,让学习者在此之中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最终建立更加深刻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核心素养,推动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家庄劳动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思考.[J].2023.09.

[2]徐国花 程从柱.试论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J].2023.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