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近五年我国学校教育中家校共育研究现状

——基于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周莹
  
大鑫媒体号
2023年28期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23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我国近五年学校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发展过程,该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以及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该领域近五年文献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2019年后呈现上升趋势。各大学的教育学院以及研究所、中学和小学都对家校共育这一主题有过研究,但是缺乏核心作者;各个作者与机构之间几乎无合作与交流;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家校协同、家委会、互联网、策略、家校互动、教育理念、小学、家校沟通等是家校共育近五年的热点词汇,反映了家校共育当下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热点趋势;可视化分析

家校共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朱永新(2019)指出家校共育是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十分密切。黄河清(2008)指出家校共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是参与合作,学校的角色定位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双方彼此协助。家校共育关键在“共育”,学校和家庭的互相支持和配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吴重涵,2013)。学校应该支持家庭教育,同理,家庭作为支持者、合作伙伴的角色同样支持学校教育。在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下,学校是家校共育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家校共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发力的基点,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研究家校共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此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近五年我国家校共育的相关研究,呈现该领域的概况、热点聚焦和发展趋势,为开展家校共育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是CiteSpace,这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苗小燕,张冲,2018)。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程序语言编写并用于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的软件。

1.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期刊的数据库。在 CNKI 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设置主题检索词为“家校共育”,设置检索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设置检索时间为“2017年~2022年”,点击检索,在主题任务栏中选择主要主题词“家校共育、家校合作、家校协同”,共获得文献236篇。将文献按照 CiteSpace软件要求的Refworks格式导出,得到软件分析所需的样本数据库。

2 研究结果分析

以关键词为节点,在CiteSpace运行中设置与作者、机构网络相同的参数,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1。在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的基础上,选取LLR算法,得到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图中呈现了家校共育、家校合作、家委会、家校协同、幼儿园、成长历程、合作、狼牙山、童年秘密、科学实践、个性化、制度设计、互动平台、中职学校、全面发展、影响因素共 16 个聚类,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中家校共育的研究热点。

3 讨论和展望

结合图片和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家校共育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作者和机构之间合作态势欠佳,未来的家校共育研究应培养合作意识,打破合作壁垒,促进合作发展。我国学校教育中家校共育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互联网态势下的家校共育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可知“互联网”是前十的热点词汇之一,“互联网+”是当下经济、政治、文化、民生、教育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杨树宝(2021)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大众化,“互联网+”与家校结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他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形式也在不段更新变化。因此培养教师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专业能力、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形式都是当下的发展方向。

3.2互动沟通式的家校共育

家校互动、家校沟通这些关键词热点都点明了当前的家校共育模式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络与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达成成功合作的基础;良好的教师与家长关系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康丽颖,2019)指出家校共育应基于协商对话建立互信共生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其次,沟通需要平台,搭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与互动的平台,例如家委会,QQ群、微信群等,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家校共育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

3.3三位一体下的家校共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家校共育”经常强调“三位一体”,即强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肖梅,2018)。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贴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例如职业指导、人际关系指导以及休闲指导等都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现状。现阶段国家“双减”政策下,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升学指导。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外国家长教育》课题组,黄河清 & 傅琳.(2008).英国家校合作探微. 外国中小学教育(10),25-30.

[2]康丽颖.(2019).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 中国教育学刊(11),45-49.

[3]苗小燕 & 张冲.(2018).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08),85-90.

[4]吴重涵.(2013).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中文版序. 教育学术月刊(01),108-111.

[5]肖梅.(2018).国内“家校共育”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2),101-102.

[6]杨树宝.(2021).论互联网+时代的小学家校共育. 当代家庭教育(17),1-2.

[7]朱永新著.((2019).让孩子创造自己.商务印书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