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

王程程
  
大鑫媒体号
2023年28期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阜新 123000

摘要:现阶段,在对水文地质信息进行管控的过程中,有关单位应完善前期调查,从前期调查分析到中后期规划设计、实时监测等层次,构建完整的工作管控循环,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分析

引言

本文结合水工环地质勘察必要性以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目,提出了水文地质在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措施,仅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勘察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城市群、大城市和小城镇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在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城市发展空间和系统的调查评价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城市管理地质信息服务建设,在调查方法、产品、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工作理念落后、地质资料更新缓慢、标准体系缺失、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地质调查对于支持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水平等工作势在必行。新时期,城市地质调查要以新思路和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的理念开展。需要对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因素进行综合调查,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服务。还需要开发城市三维可视化地下地质模型,完善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开放、共享和动态更新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服务产品体系、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多层互动带和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理论,研究解决城市地质勘探与监测中遇到的这些技术难题。陆地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3D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

2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目

①水文地质勘探可以科学地预测工程水量,而工程水量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系数。如果数据检测精度不足,工程水量超标,很容易造成极端暴力的施工事故。在掌握工程水文地质信息后,应积极采取可靠且科学的预防管控手段,加大对涌水问题的处理力度,降低意外发生概率。②施工期间,受区域水文状态与地质环境影响,工程安全问题始终困扰的管理者,直接威胁身心健康。对此,可在探明工程水文地质信息后,全面分析与评估潜在问题,找到更合适的预防措施[1]。

3水文地质在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措施

3.1开展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工程单位需要在前期对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评价,对相关区域的地下水位和地质信息进行有效评价,预测潜在的地下水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1.绘制剖面图工作人员要识别地下水位和水流状况,进行水位测量,了解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趋势。在此过程中,需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包括评估地下水的酸碱值、溶解物质浓度、污染物浓度等,评估水质对工程建设及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完成调研后,工作人员便要以此为依据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分析地下水位和地质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高效地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方向。2.地质特征分析完成对水文地质剖面图的设定后,工作人员要对水文地质特征进行深入、高效的分析,结合剖面图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成因进行划分,对其中的不透水层、含水层、断层进行合理设定,以此模拟、评估出当前区域地质环境中的地下水储存状况以及地下水流动状况,以更加高效地识别水文地质特征,并通过多方面论证分析,找到相应的粘土层、砂砾层,确定水的流动途径和方向,从而在后续环境管控以及工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3.预测分析完成对水文地质特征的确定后,工作人员需要预测地下水的问题。比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应力、压力等外在的施工作业,可能会给地质结构带来相应的影响,会改变地下水文环境状况,如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突发等事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建设需求以及当前的水文地质数据信息,结合BIM+GIS模型、大数据模型分析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因素,特别是在部分工程项目中,需要采取抽水措施。与此同时,相关单位也需要与气象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及时针对相关区域潜在的极端天气,如暴雨、强降雨等,从而论证可能会引发地下水位急剧上升的情况,采取提前防范措施,减少风险问题。4.预防措施完成对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突发事件的论证分析后,工作人员也要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管控措施,包括水位调控、抽水排水系统的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控等相关措施,可借助回补、增加补给水、维持水位稳定、完善抽水系统、排水系统、控制水文平衡等措施,提高应对水平和效率,保障地下水位安全。后续,工程人员也要做到持续、深入监测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时、高效地监测地质环境状况,可通过物联网系统、大数据系统,结合传感器设施,及时监管地下水的流动、水位高低,采取灵活、高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建设及地质环境的稳固、安全。

3.2.整体规划

在完成初步研究分析后,工程单位需要完成对工程项目的科学合理划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合理设置工程布局,减少地下水的干扰,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在对工程设置构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先要考虑工程项目对地下水流的影响,评估工程结构设计对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以及水文地质特征带来的变动,包括对含水层及地下水通道的影响评估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后续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序、时间、工期、临时水位调控措施等。一般情况下,如果工程建设会导致水位变化,则相关单位需要进行前期的稳定性分析,保证工程结构不会因为水位变化而引发地表层沉降,或导致工程项目出现结构损坏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工程单位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以及土力学分析,综合全面设计管控,以此提升工程项目的稳定性[2]。

3.3对水文地质灾害做好事前预警

地下水的大波动会带来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地质灾害。为了进一步防止事故的发生,需要相关的专业地质调查员对现场工程进行勘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充分、全面地了解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如果发现有区域的地下水活跃度比较大,工作人员最好远离该区域。企业应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地质勘查系统,将预警信息平台融入其中,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异常,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保证工程的建设都在可控范围内,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3.4使用先进的水文地质勘查技术

目前,传统的勘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水文地质勘探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保证勘探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根据工程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提高勘探技术水平。在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钻孔透视仪、流量测井、瞬变电磁法等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应结合多种水文地质勘查技术,最大程度提高工程勘查工作质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勘查并进行数据对比,从而确保最后数据的精准度[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工程建设之前,全面的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地质调查中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要深刻认识其危害,通过综合分析,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在工程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管理方面,采取科学的方法,规避或减少水文地质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J].华北自然资源,2019,(06):14-15+20.

[2]兰佑.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影响分析[J].江西建材,2019,(11):78-79.

[3]刘涛.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1):109-1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