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提质”作业优化设计的案例研究

闫金芳
  
大鑫媒体号
2024年5期
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数学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观念的创新与变革。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经过展开《数学作业布置现状调查问卷》,我发现数学作业设计尚存在作业形式单一、书面作业过多、缺少实践作业等问题,难以发挥出作业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功能,阻碍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作业的优化,以“双减”为导向,以“减负提质”为首要目标,设计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数学作业,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完善的目标。

【案例背景】

传统数学作业形式的枯燥、单一,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为解决此问题,数学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作业主体,在减负提质的基础上,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注重作业的创新设计,避免重复作业或是无效作业,促进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升。

【案例描述】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五年级的重点课程,本节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具体应用,能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绘制折线统计图,形成探究能力和数据意识。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分析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能使用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直观表示统计结果,解决数学问题。为此,在课程作业设计中,我围绕学生的学情、教材知识和学生生活,立足“双减”背景设计出基础巩固作业、能力提升作业、拓展延伸作业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旨在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点,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

第一,基础巩固作业。这类作业要面向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以生活资源提出相应的作业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比如,我以折线统计图展现了某日天气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然后设计“图中的数字24代表了什么?”“结合折线统计图,你能说出当日几点的温度最低?几点的温度最高吗?”“天气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等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类的基础作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减少畏难心理,在探究式、生活性的作业中,更好的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点。

第二,能力提升作业。这类作业面向的是基础中等,拥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为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我布置了实践类作业,如“表1呈现了我国奥运会获得金牌的数量,请结合表格信息,绘制出折线统计图,正确标注折线统计图的垂直线、水平线”等。此作业能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使学生在表达数据信息的过程中,了解国家取得的成就,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拓展延伸作业。这类作业要面向基础良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目的,设计创新性强的作业。比如,可要求学生与同伴合作,通过信息平台调查、收集近几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信息,制作折线统计图,并与同伴讨论人口数据的变化趋势。此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又具备开放性强的特征,突破了传统作业的束缚与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数学潜能。

【案例反思】

在“双减”导向下,数学课堂分层作业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减负提质的目标,还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数学需求,逐步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知、了解,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课程知识点。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需深度分析“双减”政策的要求,围绕高质量作业、创新型作业的设计,制定作业优化方案,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负担,助力数学课程的全面改革。

针对数学作业的减负提质,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设计实践性作业。传统数学课堂以书面作业为主的作业形式较为枯燥、单一,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对此,数学教师需基于“双减”背景,加强作业设计的操作性及实践性,改革题海战术的作业形式,增强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动力,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比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可设计“与家长共同前往超市购买物品,记录所带的人民币金额、物品价格、找回的零钱和购买的物品等,向同伴介绍自己计算价格的过程”作业,此作业不仅能将加减法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相整合,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是设计趣味性作业。趣味作业的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内化数学知识,健全知识体系。因此,数学教师要以“双减”为导向,设计出趣味性、新颖性强的作业,最大化发挥出作业的育人功能。比如,教师可以游戏作业的形式,改革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例,当学生掌握新课内容后,教师可在班级活动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寻宝游戏。游戏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6-10的卡片加减法,如6+1、10-6等,让学生根据卡片计算结果,前进寻宝,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即为胜利。该种游戏类的合作作业,既能体现出作业的多元性,也能达到减负提质的课程目标。

三是设计探究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探索意识、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结合学生活动经验、教学内容进行作业设计,逐步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比如,在讲解“扇形统计图”知识时,可鼓励学生调查、收集家庭每月的支出情况,再以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完成此作业的过程中,能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习记忆。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出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卡通图案,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和付出,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双减”下的数学作业设计,需要教师坚持以减负提质为目标,制定作业设计方案,及时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作业主体地位,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及负担,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个性特征设计探究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强的作业内容,以此保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