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冯小红 杨琼威
  
大鑫媒体号
2024年5期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 40276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基地,随着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试图找到一条市场需求—学校培养—满足市场的良性人才培养之路,以便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需求导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程度之大前所未有。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牵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技能传承等方面受到各方关注。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教育理念,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一。二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也有巨大的区别,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一个“量”不断扩大的发展态势下,从侧面将高等职业教育推上了变革必然之路。同时,我们也清晰地发现,在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产生了各种矛盾,比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企业用人标准与培养标准不一致等情况。因此,如何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创造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成为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的主要方向。创新人才能力塑造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同类院校同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是跨学科领域的热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例如Teresa M. Amabile认为创新人才可能被定义为那些展现高度创造力、能动性和专业技能,能在工作中产生新颖和有用的想法、解决方案、产品或程序的个体。她的研究集中在创造力和创新过程上,其“成分理论”提供了理解个人如何通过三个核心成分(创造力技能、领域专长和内在动机)驱动创新的框架。Richard Florida将“创意阶层”定义为在经济和社会创新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人才群体,这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作家、设计师以及其他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员。在他看来,创新人才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促进创新活动并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个体。John Kao则认为创新人才通常被看作那些不仅有能力发现新机会,而且能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实现商业化的人。他关注于创新领导和教育,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性,包括策略、文化和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在国内,厉以宁作为一个在中国进行经济研究和政策建议的专家,他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可能偏向于那些能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徐扬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层面,其可能将创新人才定义为在企业和技术进步中能实际推动创新并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人物。孙云晓的工作在于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健康领域,她可能会将创新人才视为那些身心发展健康、有能力以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青少年。

由此可见,每位学者的工作可能都有独到之处,他们的定义和研究侧重点根据他们的研究背景、兴趣和专业领域有所不同。而创新和创造密切相关。致力于创造内涵研究的学者颇多。从文献检索来看,国外代表学者主要有杰克逊(Jackson)、马斯洛(Maslow)、杜威(Dewey)、盖茨尔斯(Getzels)、和丹尼尔( Daniel)等。国内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教授为代表,他认为创造力可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创造性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的心态或心智模式(mindset);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think out of the box);创造性能力是指能把创新事干成的能力,包括把创造性思维转换为创造性行动时必须应对的方法,比如面对失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等[1]。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通常是指那些能够在某个领域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推动新思想或技术发展、或者能够为旧问题提供新解决方案的人,他们不仅熟悉传统的知识和技巧,还具备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创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他们通过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设计新的训练方法、推动科技应用和产业创新等方式,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指个体对于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的敏感度与接受度,有意愿在日常实践中主动寻找和尝试新方法。例如,在体育领域,创新意识可以表现为教练员、运动员或体育行业从业者对于新技术、管理和战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意识鼓励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尝试全新的发展路径。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人们可能会固守旧有的模式和方法,这不利于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面对挑战时,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从其他维度思考的能力。创造思维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才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通常在高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创业公司等环境中特别受到重视,因为他们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通常具备七个基本特征。一是创造性思维(跳出常规思维模式的能力,能够想象不同的可能性,并创造出新颖的概念或产品)、二是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识别复杂问题,并提出高效、实际的解决策略)、三是熟练的技术知识(在其工作或研究领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四是持续学习(创新人才有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和愿望)、五是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并在团队中分享和促进创新思想)、六是风险承担(能够面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愿意花时间和资源尝试新方法或想法)、七是批判性思维(具备评估和分析新想法、论据的能力,区分有效和无效的方案)

二、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体现类型教育的独特性,如何区别去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基于创新人才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强化在培养的过程中尊重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核心能力的要求等方面彰显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相对而言,由于受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受学历桎梏的影响比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不断的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院校也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的为导向,提出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岗位和市场需求原则,设置与市场接轨的培养目标。如有的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通过调查在当地区域建筑行业所需人才主要包括两类:施工和造价。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明确提出该专业培养主要是面向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招投标、项目经济评价、造价监理、合同管理、造价审计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从原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来看,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则主要参考学生的能力和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相对而言仅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少的涉及学生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这样的设置模式在市场化的今天往往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设置其培养的课程时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实用、适度为原则。同时根据专业所需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索质结构的要求组建模块化课程。以现代技术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修订培养计划,强化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以上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院校在撰写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组织人员对当地区域建筑行业的发展做了充分的调查取证。在此基础上,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需求的不同划分为两个专业方向:施工和造价。并且按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将该专业课程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以及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并在四大模块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生课程基础上融入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保证学历、证书两不误。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胜任为标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教育是受经济制约的。就目前而言,市场化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不可磨灭的冲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如今高校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立足?这一问题是我们在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看似很难实际不难。这就要求学校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预测各专业毕业的工作岗位群,对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的能力来指导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打破以往“培养前,岗位后”的培养模式,形成“岗位前,培养后”的模式,严格以实际的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加强其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企业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工作中,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工作岗位去体验学习效果,从而进入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3]。这就使学校在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的用实际的岗位能力需求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专业计划等,达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我们培养什么人”的培养目的。

总之,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能力结构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模式中,需要进一步的融入了市场元素,设置了以市场需求标准的培养体系,着重体现出“市场提供什么岗位,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学校设置什么课程,培养什么人才”的培养原则,从而形成市场需求—学校培养—满足市场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学校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突出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广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培养创造力须先创新教育模式[J]. 商周刊,2016,(8):19.

[2] 钟传惠.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重庆高教研究,2018,(2):103.

[3] 黄华,颜正英.以创造力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9):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