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出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优化思政课教学目标,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存在教育形式方法单一、教育内容亲和力针对性不够、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出场逻辑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单独的思政课程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要求的产物,它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在观念上的突破,队伍上的扩充、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本质上的联系,其核心都体现在“思政”二字上。二者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在不同时期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目标,体现了育人任务和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容上的共同性,《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纲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但显然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因此,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二者都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教育教学的思想基础,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认真学习、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升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困境
思政教育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上来。就目前情况来看,思政与教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淡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综合素养还需要不断加强,但另一方面与教育宏观导向也有密切关联。比如,在教学评价中,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语言、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对教学内容也是关注专业内容是否充实、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思想性很少纳入考核范围。
这种宏观导向自然而然会影响教师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的倾向,更不用说思考怎样将思政教育融于教学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因为晋升、评奖等不公有意无意地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心中积怨,向学生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近几年关于此类事情的报道也是屡见不鲜。这说明部分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是个不争的事实,思政教育在教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一方面影响学生思想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脱离思政教育的约束也有可能影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因此,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重新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作用,并从宏观上重新制定教师评价体系,正确引导教师发展方向。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优化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需要的精准对接。一是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深入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注重不同学生在思想认知、理论素养和理解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围绕学生情感需求,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灌输,而要强调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同时,思政课教学应聚焦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感培养与情感体验,以情感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鸣和认同。三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认知困境。思政课教学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热点事件中遭遇的认知困境,并在教学评价上予以指标量化。
其次,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求的高效对接。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师生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介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应从“常”“新”“全”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核心教育内容要“常”。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等层面,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常态化关注、常态化研究、常态化自观。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使用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期待,和学生建立平等真诚的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二是理论教育内容要“新”。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前沿,学习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学科教育内容要“全”。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相融合,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体育素质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何丽萍.微时代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8,(2).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