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陈培友
  
大鑫媒体号
2024年6期
南京全力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8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重点对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然后分析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是建筑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结构的不断演进,对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混凝土作为结构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结构中扮演着承重和支撑的关键角色,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对施工工艺、材料选用、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旨在提升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1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

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主要包括3方面,具体见图1所示。

1.1增强建筑抗震性能

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节点连接是结构的关键部位,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可以保证节点连接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水平[1]。

1.2提高节点锚固效果

框架结构节点的施工质量对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实际施工过程中,加强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能够确保节点连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外力作用下不会轻易造成节点处断裂而影响框架结构的质量。

1.3提升工程结构施工质量

在框架结构施工前,应合理进行钢筋配料设计,确保框架结构中每根钢筋的数量、直径和长度符合结构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控制结构节点钢筋安装的质量与框架梁钢筋锚固长度,以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2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问题

2.1混凝土强度问题

混凝土施工是框架结构中主要的施工工艺,目前混凝土标号较多,不同标号下混凝土强度有所不同,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综合受力性能和结构类型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但部分项目中,施工人员认为实际强度与设计强度相差不大时就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同时也有人认为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好,事实上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受力性能分析下强度并非越高越好;高层建筑中对柱的强度要求较高,并且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柱和梁的受力性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应先处理好找平层,但部分施工人员并未重视这一操作,而是直接将柱模放置在楼地板上,由于基座不平整,因而容易出现夹渣、漏浆等问题。

2.2钢筋布设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同样存在钢筋布设问题,部分项目由于节点框架箍筋数量不足而容易出现框架梁下沉,造成钢筋布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作业人员未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钢筋的布设、节点框架未能设置箍筋,二是梁纵筋的锚固长度不够导致梁的受力性能下降,三是箍筋弯钩平直部分偏短可能导致箍筋受力不均匀,增加了构件在受力时出现开裂的风险。

2.3框架节点位置钢筋的安装存在问题

钢筋作为框架结构中的重要构件,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在进行节点安装前,通常应先设置框架梁的双面侧模,以确保节点周围的混凝土浇筑质量,并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支撑和模板,然后按要求绑扎钢筋,最后再进行沉梁处理,目前施工中框架节点位置钢筋的安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框架柱箍筋布设完成后对后续沉梁钢筋笼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因而对后续施工工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框架节点内部的钢筋布置密集,在有限区域内容易影响钢筋的布置,但施工人员并未对此进行重视,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导致出现框架梁纵筋长度不足等现象。③钢筋笼沉放后出现面内钢筋拥挤现象且框架节点柱钢筋绑扎困难。④箍筋与框架柱纵筋未绑扎牢固,在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出现纵筋滑移现象[2]。

2.4模板工程施工不到位

框架结构中模板工程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模板安装前以及安装后监理人员并未对模板材料及模板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导致后期框架结构出现质量安全隐患。一是模板材料本身不具备足够的强度及刚度,无法承受混凝土自重以及倾倒和振捣混凝土所产生的作用力,二是模板尺寸不满足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要求,三是模板拼装间隙过大,导致后期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漏浆现象,四是模板表面存在杂物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后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现象,五是模板未提前进行湿润,导致模板吸收混凝土水分而影响混凝土水灰比,最终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

3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前准备工作

实际施工前,施工人员需了解和掌握施工图纸的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尺寸要求、钢筋布置等各项具体要求,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规定,包括混凝土配合比、钢筋的加工和安装要求、模板支撑的设置等技术细节,同时结合具体框架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具体体现在:一是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确保用于建设框架结构的各种原材料性能符合规范要求,二是提前对混凝土拌合站和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定校准,避免因机械设备故障而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

3.2提高钢筋配料设计水平

设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钢筋配料设计,包括钢筋材质、尺寸、数量、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计算配筋长度时,设计人员还需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工艺,确保钢筋可以顺利的下料、加工和安装,同时注意避免浪费和损耗[3]。

3.3钢筋质量控制

框架结构中钢筋是承担受拉的主要材料,对于钢筋质量的控制应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作业人员应清理钢筋表面的杂物,确保钢筋表面清洁并去除锈蚀和油污等杂物,以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良好粘结,二是仔细核对钢筋规格、类型和直径等参数,同时对钢筋焊接和绑扎情况进行检查,三是根据设计要求核实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规范,确保钢筋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在钢筋搭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钢筋的穿插顺序,避免交叉点过多或者错位,确保钢筋之间的连接紧密,四是应对钢筋焊接质量进行检查,避免因焊接不牢固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3.4框架节点处钢筋安装

综合以往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框架节点处钢筋的安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对于框架节点柱大箍筋,可将钢筋焊成箍筋笼,焊接过程中应控制好焊接参数,以确保焊接质量,对于箍筋笼的开口处应进行点焊封闭,避免箍筋开口处产生变形或者松动,影响整体的受力性能。②将箍筋笼套在框架柱纵筋上时,要确保箍筋笼的位置准确,同时注意箍筋笼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以确保箍筋笼安装的稳固;在框架柱内设置框架梁上下纵筋时,要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布置,确保纵筋的位置准确。③绑扎好框架梁箍筋笼,并将箍筋笼连同框架梁钢筋笼下沉入模。

3.5框架节点内框架梁钢筋锚固长度控制

钢筋的锚固长度是指钢筋在混凝土中的嵌入长度,它直接影响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和受力性能。如果钢筋的锚固长度不足,将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而通过采取附加短筋焊锚或焊锚板的方法,可以在现有的钢筋上增加额外的连接点,提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从而增强了钢筋的锚固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的问题,确保结构在节点处的受力传递和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3.6混凝土柱施工

混凝土柱施工时,由于混凝土用量较大,因而应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但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为了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应控制在2m范围内,振捣时应将混凝土中的空气排出,使得混凝土充分填充模板中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隙,从而减少气孔和空洞的产生,振捣过程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再出现气泡和出现浮浆为止,此外,施工人员应当清理混凝土柱底部原面层的杂物、油污、灰尘等杂质,确保底部表面干净整洁,同时使用清水对底部原面层进行冲洗清洁后再填充水泥砂浆。

3.7混凝土墙体及底板反梁施工

墙体和底板反梁是框架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浇筑底板时将施工缝预设在反梁上,对于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结构尺寸和浇筑方案合理确定混凝土的浇筑厚度,采用振捣棒振捣时,振捣深度宜为振捣棒长度的1.25倍,整个振捣过程中,应避免触碰钢筋和预埋件,对于钢筋分布密集的区域,应选择更小直径的振捣棒以更容易穿过钢筋网格,同时应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充分振实。

3.8混凝土梁板施工要点

(1)混凝土板浇筑时应控制其虚铺厚度略大于板厚,同时采用平板振捣器来回振捣,振捣完毕后,使用铁插尺等工具对混凝土厚度进行检查,确保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2)梁、板同时浇筑时可采用赶浆法从一端开始浇筑,先浇筑梁,根据梁的高度采用分层阶梯形浇筑的方式进行,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确保梁与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3)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的梁,可单独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第一层下料时可以较慢,确保梁底部分充分振实后再进行第二层的下料。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较多,如混凝土强度不合格、钢筋布设出现偏差、框架节点位置钢筋安装不正确以及模板工程施工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混凝土浇筑和钢筋布设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广.建筑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87-88.

[2]曹士山.基于建筑主体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科技传播,2011,(20):123.

[3]胡明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及预防措施[J].安徽建筑,2003,(06):19-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