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浅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周银芬 杨勇
  
大鑫媒体号
2024年7期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 浙江杭州 311400

摘要:教育之兴,教师为本。教师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工匠精神的光荣使命,积极参加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学生中心 工学一体 综合职业能力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部署,秉承“思政引领、德技并修,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3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秉承“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导各地各校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本领,深化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技工教育内涵建设,构建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培养高质量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大赛表面上体现的是参赛教师本身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其实是考察教师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基于技工院校学生特殊学情,培养出知识高技能强素养优良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参加比赛,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密切互动交流,提高专业能力。

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技工院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师,课时安排为6课时/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一)教学流程阶梯化

基于大赛要求,教师将教学流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促学、课后拓学3个部分,根据学生学情、各类教学分类法及工作任务要求将学习目标分解细化成不同阶梯难度,充分体现“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并提供在线答疑,掌握学生基本学情;课中根据不同阶梯设定的学习目标,在工作页指引下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分解细化并按照各自分工完成任务,达成各学习目标;课后引导学生虚拟仿真、岗位实习、技能竞赛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基于大赛要求,教师在一体化微任务实施过程中,为了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采用了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混合式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法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良好。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数字资源,小组完成吊装流程图的绘制,达成课前目标;课中任务驱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结合情境式教学,小组合作编制并且科学完善吊装作业指导书,在教师、企业专家、世赛教练指导下完成外墙板吊装并且进行精准对位调直,达成课中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每位学生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习得岗位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基于大赛要求,教师将现阶段流行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准确融入课堂教学,有效利用各种先进设备软件、任务书、工作页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高效、有趣,吸引所有学生踊跃加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良好。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采用了传统的教材、多媒体、ppt等教学手段,还采用了手机、pad、微课视频、虚拟仿真软件、BIM软件及施工现场资源(角色工牌、施工现场工料单、施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世赛资源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习内容对接工作内容,真实还原施工现场,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教学内容对标企业实际工作流程

基于大赛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内容,为学生设定一一对应的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将企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营造真实工作氛围,熟悉岗位分工、岗位职责、岗位技能。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课程中的“外墙板吊装”这一微任务为例。

将施工现场整个吊装过程进行分解,经过校本教材转化,制定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做到工作流程与学习内容真实对接,同时将工作现场搬进校园,创建真实施工现场吊装情境,真正实现“工学一体”。

基于大赛要求,教师通过构建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适当引入企业专家评价、世赛教练评价组成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对接企业,工学一体,评价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形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全面考核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渗透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及素养的考核,基于工作页中过程评价表及总结评价表,形成最终的多维评价体系,科学的反映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技能及素养目标达成情况,体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前置任务对比的能力增值情况。评价方法合理,易于实施,能有效解决各环节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促进达成学习目标。

任务实施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操作,养成标准意识;在一体化工作站模拟现场,渗透吃苦耐劳精神;融入世赛检测方法和评分标准,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考核评价环节,按现场验收模式,全面评价成绩并加强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技工院校建筑施工技师班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及认知特点,综合采用前置任务分析、观察分析、问卷调查、标准测试量表等4种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

知识及技能基础:前置任务的观察分析显示,学生已掌握装配式识图技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知识,但对吊装施工工艺及吊装流程实施还不太熟悉。对VR仿真操作存在极大的兴趣,也能熟练操作。

素养基础: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很重要,但对自己这些方面评价并不高,平均在60-75之间。

学习认知特点:所罗门标准测试量表显示,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普遍呈现:视觉型——需要更多的图像、影片资源,喜欢从演示中模仿学习;活跃型——更喜欢小组集体工作;感悟型——喜欢学习事实,需要真实项目驱动;序列型——习惯按线性步骤理解问题,需要工作任务序化。根据认知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汇总各个环节的学习过程评价和最终结果评价,得出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形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考核,根据前置各微任务成绩平均值与本微任务考核成绩对比,生成学生增值评价表,从表格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以赛促学效果良好。

结语

总而言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紧跟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符合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大赛作为平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职业,有效的将行业、企业、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为社会培养输送真正需要的适合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维.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J]. 职业教育, 2014(05):541-542.

[2]李平安. 高职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J]. 求知导刊,2018(21):112-113.

[3]吕杰敏.拓展可能 以赛促学 [J].成才与就业,2021(S1):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