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及探索

肖俊
  
大鑫媒体号
2024年9期
云南技师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笔者借助学校汽车工程系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契机,并结合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以及需求进行调研,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为参照标准,结合本校实训师资及实训设备实际,构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现将相关成果建议总结如下。

一、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的确定

首先,课题组通过走访全省有一定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和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座谈,在完成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将各工作岗位的日常任务进行频次统计排列,将工作频次较多的前几项任务定为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确定岗位典型工作后,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每项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点及目标要求,即确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中、高两个技能层次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中级技能—新能源汽车检查与常规维护能力、新能源汽车底盘检修能力、新能源汽车电器检修能力、新能源汽车空调检修能力、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检查与维护能力;高级技能—新能源汽车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新能源汽车空调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新能源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检修能力。

最后将三年制高职学习进程中能力培养要求与技能层次对应,即第二学年上学期结束,学生达到中级技能水平,获取汽车维修工中级技能等级证。第三学年上学期结束,学生达到高级技能水平,获取汽车维修工高级技能等级证。

二、对应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工学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已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不同层次核心技能要求,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特点,确定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表。

确定课程的名称及学时后,再由校内教师分工负责撰写各门一体化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的编制的策略,首先要有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考虑了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学生价值观引导融合在一起,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在相关岗位上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必须包含:基准学时、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等8个方面组成。

最后,再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后修订形成最终的课程标准。

三、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根据修订形成最终的课程标准,工学一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主要从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考核实施和教学场所使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课程教学实施环节的开发。要求工学一体化教师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后,要能明确工作质量和时间要求。自主收集校历、课程标准、教学活动策划表、学习任务考核方案和工作页、信息页等文件,整理工作流程并形成工作计划。能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开展教学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情况和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并选定教学方法。设计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教学活动,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整理技术标准、工具书、技术资料和数字化资源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调整等准备工作。创设学习情境,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节奏并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开展课堂考核,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和成效,观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根据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并优化教学活动方案。课程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修订教学进度计划,并对教学活动策划表、学习任务考核方案、工作页、信息页等文件提出反馈意见。

第二方面,课程考核实施环节的开发。要求工学一体化教师依据学习任务考核方案和教学活动方案,明确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能策划并组织开展课堂考核活动。整理课堂考核结果和资料,计算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方案开展终结性考核:培训担任考官的企业专家和其他教师,明确考核指标和测评试题要点,解读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准备考核场所和设备,并组织考核实施;评阅考核答卷,计算并形成终结性考核成绩。

而工学一体课程的教学实施流程的开发,则遵循以下9个步骤:教学准备-接受任务-任务资讯-任务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汇报与评价-教师点评-拓展提升。

第三方面,教学场所使用管理。要求工学一体化教师接受课程教学任务后,确认教学场所的使用要求。明确物资采购、安全教育、场所使用等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计划。分析使用需求和勘察教学场所情况,提交使用需求。整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形成使用安全与规范教学材料。课前,依据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表策划教学场所使用方式并调整教学场所布局和设备设置。课中,进行教学场所使用安全与规范教育,并使用教学场所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课后,组织学生整理教学场所,检查和维护设备,并报修故障设备。课程教学结束后,反馈教学场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结束语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学单元教师设计课时与任务难度耗时不匹配,出现有的任务容易,确安排课时较多。有的任务难度大,实际教学课时计划不足的问题。又比如,学生分组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不可避免的会有个别学生偷懒,因为只要同组学生能完成,其他人就可以蒙混过关,所以在这方面要加强监控。同时,课程的实施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开拓思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能力及兴趣,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任务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和学习重难点,这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在考核评价方面,教师要按各学习环节的各考核项目的划分比例来汇总及计算同组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分数,工作量也相当大。因此,在课程开发出来后的教学实施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兰,王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究[J],科技风.2010 (24).

[2]杜成华,陆广发,孙忠民.基于工学一体化改革的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20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