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黄清霞
  
大鑫媒体号
2024年9期
同仁艺体实验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0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典籍,文化源远流长,需要后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华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国家的教育领域不断深入改革,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想要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就要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角;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中华民族的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彰显着我国人文精神的底蕴,和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正向引导作用。语文教材中融合着较多民族文化元素,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对于学生的发展也相当重要。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将语文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至高的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数之不尽的道德教育元素,像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也”,告诉我们,要充满慈爱之心去爱别人,要用自己的心意去思考别人的心意,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种优秀的道德观念,能够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制约。学生的道德品质会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儒家的“仁”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1]。

(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除了蕴含大量的道德教育元素外,还有很多关于人生理想的征象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处理远大的人生理想。像儒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将其对学生进行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思想观念对自我进行不断提升,让学生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统教学中,过于片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教学内容外知识的讲解。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2]。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以德育教育为原则,树立道德观念

初中德育教育的特点是:德育目标明确、内容广泛、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己任。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以德育教育为主。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德育教育应当是政治历史课的事情,于是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有效的德育教育机会被错过,学生也就不能在语文课程中理解到有关德育的知识,也阻碍了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步伐。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

比如教师在进行《匆匆》的教学过后,可以导入作者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文章《背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有关感恩的道德教育,因为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瑰宝,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教师也可通过文章的内容组织一节专门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感恩的含义,让学生在心里形成感恩的观念,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能够充分地融合。

(二)举例名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民族英雄,名垂千古的伟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国家壮烈牺牲,充斥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语文的文章中,也有很多为国家壮烈牺牲的爱国人士,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英雄事迹进行了解,让学生各家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也有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而读书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身心能得到正面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介绍民族英雄黄继光的时候,可以将和黄继光相关的资料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创建文化活动,健全学生人格发育

现如今的学生对现代化的产物非常感兴趣,反而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所以就不用提让学生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了。现在的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对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方面来开展德育教育呢?教师想要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可以举办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也需要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进而自发性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4]。

比如教师对小学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京剧的起源等,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京剧的鉴赏,在鉴赏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一谈对京剧的感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并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融合是势在必得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行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平.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4, (04): 26-28.

[2]杨艳. 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J]. 新教育, 2020, (29): 91-92.

[3]袁小燕. 语文写作教学与班级德育管理方式相融合之探微 [J]. 作家天地, 2020, (05): 73-74.

[4]龚立.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及渗透策略初探 [J]. 教育现代化, 2018, 5 (15): 322-3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