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朱永星
  
大鑫媒体号
2024年12期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417000

摘要:专业是培养人才的根本,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又是其整合高职教育资源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产业对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通过以产业转型与现代化为导向的专业群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整合课程内容,实行学分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和完善学校的专业内涵,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群;机电

为推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在学校企业各方面的支持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运作机制,并对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的工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多个企业联合,建立产教融合的科研平台,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套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一套创新的创业教育系统进行了设计,并采用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个专业的技术和素质的人才的联合培训。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种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技术,核心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并与产业深度融合。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现代化,不可避免地给企业的产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都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在我国制造业转型与现代化、人才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为我国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机电技术人才是本专业设立的重点,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为制造业企业输送技术和高质量人才,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专业知识匮乏、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为缺少对新技术,尤其是交叉学科的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教科书上所写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会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这会使学生在毕业后更难适应新的职业,不能达到企业的需求[1]。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需要

在产业与教育的整合方面,课程是校外的,由企业内的专业人员在校内进行讲授。这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程序,在学校与企业间,从学习场所到学生的背景都会发生变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与改进,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转型的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课程系统,按照岗位职责来制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把双方向的人才融入到国家职业资格规范中,把人才培养由学校转向社会,突出创新性、发展性和网络性[2]。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有效地执行,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课程尚未彻底从传统的学科体系中解脱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其课程的逻辑主线,未能与产业任务进行充分的融合。信息技术体现了产业的新技术,新流程,新标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大量的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本专业面向产业人员对职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培养“信息-网络-智能”为核心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支撑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之符合职业学校发展需要、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3]。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升级专业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完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全面发展,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新兴科技驱动着装备产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就业形态。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走访了多个合作企业,针对企业新的需要以及行业的发展方向,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梳理,对新技术对机电专业岗位的新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并建立了一个以德育为本、以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专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技术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之上的,包括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大类。在教学中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适应现代大学生对基本知识与素养的需求;开放学习计划以创新创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攻读学士学位为重点,以适应各层次学员的学习需要;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公共选修课以体育、美术、跨学科的科目等为主要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整体上强调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扩展能力。其中,以基础课程为目标,以专业为主线,以学科为导向,以交叉学科为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学科特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专业课与课程目标整合起来。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重视对新生的价值观念的培育,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职业设置了成长的方向,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与进步的力量。是要明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劳动精神的培养;要加强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加强职业伦理观念的养成。

(二)合理选择开设课程,重构整合课程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选取每一模块课程的内容,将有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将新技术课程与专业扩展模块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眼界。与此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及时将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融入到了教学内容之中,让课程内容能够适应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和合格人才的需求,以此来缩短人才培养的距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课程是按照证书上的训练内容设置的。另外,针对考试内容,在《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PLC与组态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中增设了相应的模块,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建立课程超市,充实超市课程信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是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必然要求,在《高级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将互联网产业、工业机器人、AI等新技术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形成“专业扩展模块”。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立足于德育,立足于人才培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将“创新创业”“民族传统文化”这两门专门的公共选修科目纳入到“通识教育”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通过对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的深入挖掘,从而使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动手能力,德与技兼备,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科学安排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改革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缩短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在课程系统中,应该将校园内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交易方法,让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实施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校外开展实习,完善实训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校外开展实习,完善实训体系。机电集成技术专业是在学院与公司共建的内部和外部训练基地的基础上,在大一时,会有一周左右的商业认识实践,在大二时,会有三个星期的工程和学习变化的实践,而在大三,则会有后续的实习和工作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公司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全面的训练,使知行结合、工学转换,使教学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建立专业社团,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科研和开发计划;通过创建志愿服务组织,辐射周边社区,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全省“技能继承”和“创新”平台,吸引优秀的企业工匠,培养以“能传”为本的“创新文化”。对弹性信用体系进行改革,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将竞赛成绩、证书考试成绩、实习成绩、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分累积范畴,探讨学分兑换的有效途径,为相关课程或模块腾出空间[4]。

(四)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网络的普及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革:网络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教育资源与模式,如虚拟仿真、微课程、慕课、开放网络课程等。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各大专业的基础上,实施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校园网上教育平台,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移动电话或计算机进行辅助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进行仿真操作,解答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和学校的教师以及公司的指导老师进行紧密的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辅导,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学生的课程进度。

2.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机电类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是理论比较抽象、造价较高、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我校机电工程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紧密合作,与时俱进。以“互联网+”为大背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企业工程为例,开展高质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创建省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以及校优质资源共享课。与院校及企业共同研发仿真训练系统,建立职业技能训练模组,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将企业的最新设施及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前有一个较好的仿真训练环境,同时也可让学员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该仿真系统能帮助学员对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及安全规范的掌握,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减少进入企业后培训的时间。

3.校企共建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

可以通过邀请校外专业的工作人员作为培训老师来到学校进行授课,或者在企业中开展认识性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距离、时间、设备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培训老师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机电工程学院都在与企业合作,通过录制课程视频、钉钉在线授课,学生可以与企业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企业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学校教学、企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

4.考核评价严格创新,把控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可以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估与评估系统,以确保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机电专业在企业录用标准、专业标准和毕业标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加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等内容,并建立了专业的评估标准,突出了对复合型人才的综合评估。视课程类别而定,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针对专业资质评定机构,引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并对其进行第三方评价。与此同时,将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制度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课程执行进度的评估等定量的管理系统,使协作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5]。

结论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专业课程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活动的开展以及评估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与课程内容融合,将学校的创业资源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学生的综合技能、适应性、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了教学和产业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万松峰.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2023,22(17):78-80.

[2]李雅昔.“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机,2023,(02):100-102.

[3]周一平.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J].江苏教育,2021,(81):56-61.

[4]郭爱云,单艳芬.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J].南方农机,2021,52(07):149-151.

[5]吴良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2,23(02):35-39.

此论文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课题名称:“双高”引领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LZJY23BZC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