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实践应用与探索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将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更为全面深入掌握复杂的物理学原理。生活化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他们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需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基于此,本文探讨初中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现状,以促进日常生活在初中物理中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物理;日常生活;实践应用
引言
在初中物理实践中,教师需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状况,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努力把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利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实例和实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的内涵与实用价值。
一、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日常生活的现状
(一)教师不注重贯彻生活教学理念
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全面认识到,联系日常生活在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及应用方面具有深远意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牢记相关物理概念和定理,并能解答相应问题,便达到了学习目标[1]。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学生与日常现实生活脱节,仅机械地记忆所述内容,无法在生活中将物理知识进行简单实践,也无法更好驾驭课堂理论知识。
(二)日常生活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
许多教育者在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时,往往侧重于物理教材的呈现,力求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物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与日常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不强,同时,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并不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物理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其中诸多知识点与日常现实生活世界具有紧密的联系,而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对日常生活教育资源的挖掘。单一的理论教学氛围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三)实验教学欠缺,课堂互动不足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各个知识点均涉及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实验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度干预实验,或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予以过多介入,导致实验无法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应有效能。无论何种情况,都将削弱学生在物理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锻炼与探索空间。此外,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课堂核心,过分侧重于操控与约束学生,从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学,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与当前教学制度变革中所倡导的积极主动教育理念相悖。
二、初中物理融入日常生活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引导课程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将学生日常生活元素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并持续对教学模式与过程进行优化[2]。一堂课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导入环节。优秀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初中物理教师可提前挖掘新课程的生活元素,在授课初始阶段展示给学生,或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促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在教授“熔化和凝固”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导入新课的方式:同学们在科学课堂中已经了解到,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然而,物质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演变,这便是“热现象”。那么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从固体转变为液体呢?学生们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冰化为水、冰激凌在阳光下溶解、蜡烛燃烧成蜡油等观点。教师进而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从液体转变为固体?学生回答:“冬季时,水会结冰,冰激凌在冰箱中凝结成冰,蜡烛和油脂会凝固成蜡。”使学生建立起“熔化”“凝固”的概念,成功导入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来阐述概念,利用情境教学法展示新课内容,从而在课程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科学设置生活化问题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实验验证要求。然而,鉴于初中生处于物理学科学习的初级阶段,其人生阅历尚浅,因此可能觉得物理学科相对单调,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其浓厚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调整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教导“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问题引导出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如何在拧开瓶盖的同时,防止瓶内液体流出?学生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水杯进行实验,进而发现液体并不会流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借助生活实例阐述大气压强的概念,尽管它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在“引力与浮力关系”的教学中,也可以设计相应的生活实验。将各类物品放入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罐中,观察物品在水中的状态。有的物品会直接沉到罐底,有的则会浮在水面上。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引力与浮力之间的关系:若一个物体的密度大于水,其重力将超过浮力,从而使物体下沉;反之则会上浮。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思维活动并掌握相关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实验,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展富有日常生活元素的实验,以促使物理实验教学趋于现实化[3]。实际上,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验证各课程知识的正确性,还能帮助他们清晰地理解物理课程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方法。在引入生活元素之后,实验教学将更具生命力,从而激发初中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实验教学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降低物理课程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授“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开展相关的“凸透镜成像”实验活动。在授课前,教师可导入眼睛成像原理,将其与凸透镜成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索的兴趣。实验前期,教师可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原理,将其应用于凸透镜近景成像的实例。随后,教师可在各种场景中,指导学生进行凸镜头成像实验,同时在不同观察地点及被摄物体的位置进行拍摄。完成所有试验后,教师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与交流,分享实验经历与研究成果,以提升实验效率。
结语
将日常生活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其实际教学成效尤为显著,为此,有必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更为广泛地推广。同时,初中物理教师应对生活化教育理念有所把握,并能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予以运用。这意味着教师需充分挖掘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确保以生活化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高度契合。借助此类方法,方能在课程课堂上取得优异成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整体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贤.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24,(04):82-84.
[2]张春连.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3):190-193.
[3]李英莲.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