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对3-6岁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及对策

吴艳
  
大鑫媒体号
2024年15期
孝感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摘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本文就3—6岁幼儿规则意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探索了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结合笔者的实践与反思,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 3—6岁幼儿 规则意识 误区 对策

规则意识即是遵守某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它不但是指对规则的认识,也包括遵守规则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就说明,对幼儿从小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理解接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形成一种自主意识,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一、3—6岁幼儿规则意识的特点

1、接触规则,开始最初的社会化过程。3岁以后,幼儿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

2、好奇心强,会尝试各种行为判定规则的界限。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行为的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比较淘气,总喜欢在大人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坏事。

3、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规则意识不强。在这个阶段,幼儿和同伴发生冲突的几率会比较大,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

4、在遵守规则方面,经常出现“知行背离”的情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规则的了解是很浅显的,规则对他们来讲似乎是成人加给他们的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被他们内化了的意识。明明经常将某些规则挂在嘴边,一旦插入某个事件或转换场景,他们就会“明知故犯”。

二、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

1、家园配合不紧密,出现两个标准。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上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2、制定的规则没有严格实施与执行。家长和教师经常打破或改变制定的一些规则要求,执行不严格,甚至中途放弃,给幼儿造成一种不良的导向。

3、忽视了规则的作用。有些规则往往被家长或教师忽略,不能运用规则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4、制定的规则科学性不够,过于细化。有时家长或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往往为了规则而规则。

5、不良榜样示范作用。家长或教师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对于制定的规则仅仅为了约束幼儿,没有提供适当的榜样供幼儿学习与参考。

三、对3—6岁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设让幼儿愿意遵守规则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创设可不是老师们常说的那种,主要指的是精神上的环境。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为幼儿创立适宜的环境:1、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幼儿面前自己做到遵守规则。2、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幼儿制定合理的规则。3、在教育幼儿遵守规则时要避免说教,而应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4、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持规则的一致性,不要轻易改变规则。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从早晨入园到下午离园,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无处不在:做操要学会站队,上课要学会举手,书包学会摆放有序,吃饭要学会排队,上厕所学会区分男女,喝水学会等待······在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习惯要求中,教师要从反复强调提醒过渡到孩子们自发地遵守和执行。当然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三)尝试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不要让规则成为教师约束幼儿的条条框框,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如果幼儿对于“规则”的概念有些难理解,教师应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如果幼儿不太擅长规则的记录,教师也可以让他们用简单的图案来表示。制定规则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幼儿能够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个初步的印象;而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往往也会更乐于遵守。

(四)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控力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以下情形:教师再三交待上洗手间不能拥挤,要守秩序,而有的幼儿觉得好玩,偏要推别人一掌;玩滑梯时,一定要一个一个滑下去,而有的幼儿等不及,别人还没滑下去,他就急着滑,结果全部压在起了······孩子们都是天真、活泼、好动的,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不遵守规则,而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能力,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控力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些游戏活动来训练幼儿的自控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幼儿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2、教师要适时提醒、评价,引导幼儿及时内化规则。当开展某项活动时,如果活动前,教师把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再次温馨提醒,幼儿有意识的控制行为会增多。在活动中,如幼儿有违反规则的倾向时,教师要善意的提醒应该怎么做,鼓励幼儿,相信他们一定能按规定完成好。当幼儿能够改变自己,有了进步,较好地遵守规则了,教师应该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孩子在宽松的良性环境下,自控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内化规则,会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按章行事。

(五)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要想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教师首先应该做通家长的工作,赢得家长的配合,双方共同努力,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这就要求家长做到:1、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正确。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从小教育幼儿遵守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2、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守制度的行为为孩子树榜样、做示范。3、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与之遵守。

(六)长期持久的坚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规范

规则的执行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年龄小,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忘记老师说的话,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提醒。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不能时有时无,要持之以恒,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进行引导及提示,使规则自然而然的形成行为习惯。其次,班中的三位教师要在教育上要求统一并持之以恒。

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句话就道出了规则教育的真谛。总而言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时时做有心人;从点点滴滴做起,随机渗透、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2.

3、 黄丽燕、李雪晗《幼儿规则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简析 ——基于一名幼儿的个案追踪》

4、才丽红《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