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X”证书制度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1+X”证书制度的出台,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有力抓手,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基础教学层面基于“1+X”证书制度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从融入证书选取、课程改革框架搭建、授课内容融合对接等方面形成课程改革方案。融合后课程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导师全环节参与教学活动,真正落地实施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融合框架;课程改革实践
一、“1+X”证书制度内涵及实施现状
“1+X证书制度”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制度提出了新的职业学业证书制度,可以弥补双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必将推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换言之“1”可表示为“受教育的水平”,“X”表示为“从事生产的能力”,在本质上可体现产教融合育人的成果[1]。高职院校应对接好企业需求,布局相关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将“1+X证书制度”融入课程开发中。抓住“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这两个关键点,使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互联互通,从供需两端相向发力,达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有“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调研,部分师生对证书的认可度较高,认为证书内容基本涵盖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素养等[3]。同时证书培训有一定覆盖面,考核过程较为规范,多数学生对证书培训效果满意。但调研结果也显示出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对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可度不高,证书的获得没有明显促进就业。
由此看来,将“1+X”证书制度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来促进课程改革,从最基础部分着手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将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特点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
二、搭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框架
(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课程所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能力,明确具体职业岗位类型、对应工作任务、需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开设同专业高职院校,与本校专业定位及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形式,明确毕业生岗位分布、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期望等内容。最终以OBE理念为指导、以岗位需求为参照、以调研分析为手段,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宗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遴选并确定课程融入“X”证书类型
通过匹配专业目录或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等级证书名称;匹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要求;依据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定位筛选需融合的“X”证书;最终确定融入“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层次与内容[2]。
(三)构建“X”证书与课程融合框架
依据“1+X”证书制度内涵意义,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实施现状,搭建“X”证书与课程融合框架,如图3所示。
1.实施“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改革,必须以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原则,以培养学习者职业核心素养为切入点,邀请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分析未来行业发展新趋势与企业用人新需求,明确专业核心竞争力要求,共同构建“1+X”专业课程体系[2]。
2.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可分为夯实基础、技能培养、实践演练三种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精准课程定位,提高与“X”证书内容融通准确度。
3.融合“X”证书要求,精准定位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对接职场核心素养。将市场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毕业要求转化落实为课程教学目标。
4.融合“X”证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X”证书中要求进行逐条对比、分析,梳理课程不同章节需融入的知识、技能点,明确每次课程素质、知识、技能三级目标。
5.以项目主导、任务驱动形式,将“X”证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从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方面融合“X”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标准。与“X”证书内容进行全方位融合,构建新的课程框架结构,最终形成融合“1+X”证书的课程改革方案。
6.课程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始终坚持职业性与实效性并行,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既作为方案的制定者,同时作为课程改革方案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同时,学生作为课改方案的最直接体验者,同样参与并提供相应的评价。由此形成一个内、外评价相结合,过程、结果性评价相交互的常态化、科学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上述方法与步骤,构建出一种正向推动、反向促进,同时具有不断动态更新内驱力的基于“X”证书的课程改革融合框架。
三、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方案落地实施
(一)实施保障
校企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完成,实训教学部分邀请企业相应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挂职学习的机会,保障教师每年不完成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3]。
校培联合,开发教学实践新资源。作为“X”证书及标准的开发、建设主体,培训评价组织应积极承担试点院校的证书培训任务。校培双方应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源,细化实训考核标准细则,充分依托学校现有实训设施开展教学与考核。
校师联动,深化“三教”改革。建立校师联动机制,以“X”证书与课程融合为契机,促进“三教”改革“科学化”、“系统化”,进一步引导教师以德为先、以技为要,教学有“法”;鼓励教师“量体裁衣”式开发教材,符合岗位实际需求;教法上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推动教学改革。
(二)融合“X”证书内容的课程设计
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搭建趋向真实化的岗位工作情境,以实际工作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教学模式[2]。
课前将简单知识点以预习形式下发学生,并设置测试题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课前预习测试题成绩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课中将学习过程中活动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随堂测试成绩均按比例计入最终成绩;课后拔高性选做题目加分按比例计入总成绩[3]。
(三)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方案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64学时,4学分,考试课。课程主要包含自动售检票系统监视、操作及故障处理;站台门系统监视、操作及故障处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监视及操作;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监视、操作及应急处理;自动扶梯监视、操作及应急处理;车站低压配电及照明系统监视操作及控制;车站给排水系统监视、操作及控制,共七个部分。其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车站机电设备(AFC、站台门、FAS、环控、电扶梯、低压配电、给排水等)的操作及故障处理技能,为后续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等课程及从事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按照“X”证书与课程融合框架流程,选取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作为融入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证书中技能点要求的逐条对比分析,重新定位课程素质、知识、技能三级目标为:
(一)素质目标
1.具备严守车站岗位工作纪律,服从指挥,共同合作的工作态度
2具备城市轨道交通所需的职业安全、规范操作、严守遵守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
3.具备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职业素养
4.具备沉着冷静、灵活应对各类机电设备突发状况的素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车站机电设备的设置要求与构造
2.熟悉车站机电设备(AFC、站台门、FAS、环控、电扶梯、低压配电、给排水等)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运行监控模式
3.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操作方法
4.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基础维护保养程序
(三)能力目标
1.能够依据车站机电设备操作程序完成车站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等相关工作2.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监控、管理能力
3.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基础维护保养能力
依据“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教学方式更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最终形成图表式课程改革方案。
以课程“项目二站台门系统监视、操作及故障处理”为例。以下为融入“X”证书内容、技能点的授课内容。
授课过程课遵循“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式教学。课前进行任务下发“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不同类型站台门照片”,通过讲解自主分析照片中站台门类型。
课中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发起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习主动性。
课后利用平台下发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将“X”证书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依据“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式教学,与传统式线下教学成绩客观对比、利用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主观评价,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同时学生认为授课内容与实际职场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满意度较高。
四、研究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对策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依据调研分析专业岗位所对应能力,定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筛选并确定融入“X”证书类型;搭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框架,根据框架流程,将“X”证书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逐条对比分析,确定融入的证书内容与技能点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改革方案。
对于课程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遵循“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在线互动式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下发任务,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课中:通过在线平台进行活动交互,进行过程性评价;
课后:知识拓展、小结测试,反馈学习效果。
(二)研究建议
1.教师加强与企业、行业专家联系,及时了解对应岗位用人需求与能力要求,为教学改革做好支撑;
2.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师下企业的机会与时间,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
3.加强与其它院校专业的交流,对于已经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的院校,借鉴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实施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2021-04-16)[2021-06-15].https://www.chsi.com.cn/jyzx/201904/20190416/1782927048.html.
[2]石晓婧.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改革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04:65-69.
[3]柴草,王志明.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J].成人教育,2022,09:72-78.
课题名称:“1+X证书制度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改革”
课题来源: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
课题编号:JTYB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