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分析

王超 乔健 刘飞翔
  
大鑫媒体号
2024年17期
身份证号码1.370783199412024978 2.370214199411166018 3.370283199412258953 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266101

摘要:近年来,社会不断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心城区与周边新城、城镇等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中心与城市副中心、郊区之间需要快速、安全、舒适、准时的公共交通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的大运量、快速便捷的公交化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分析

引言

轨道交通对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当前,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面临层级不完善、衔接不便捷、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正处于规划建设的关键时期。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都市圈轨道交通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城市的产业发展、功能完善和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交通日渐拥堵,高效、可靠的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首先,城市轨道交通重要性体现在其缓解交通拥堵的能力。轨道交通通过提供快速、可靠、无拥堵的出行选择方式,可以在城市地区迅速运送大量人员,节约市民出行时间,提高了城市生产力,并增强了城市整体流动性。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燃油车不同,轨道交通车辆通常依靠电力运行,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降低,进而降低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从而为居民创造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环境。除环境效益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繁荣。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可以将企业、投资者和技术工人吸引至城市地区,同时将人们与工作、教育机会、文化景点联系起来,进而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可以创造就业、创造税收、拉动当地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格局,打造友好宜居的环境,为增添城市活力和提振城市发展夯实基础。

2现状发展困境剖析

2.1总体系统性失调困境

为促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发展,国家将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低运量城轨审批权限下放给省级政府部门,一方面释放了地方政府在低运量城轨规划、建设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项目仓促上马、论证不足现象的出现。相较于大运量城轨(如地铁)所具有的成体系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评估过程,低运量城轨先有线再补网、先有工程后有规划的现象突出,导致其与大运量城轨系统以及常规公交系统之间缺乏规划统筹,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不足,成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特殊的存在,甚至部分城市出现了低运量城轨占用规划地铁通道而导致地铁改线的情况。

2.2产业主导下的制式多元困境

目前,我国运营的低运量城轨系统主要包括有轨电车、导轨式胶轮系统及电子导向胶轮系统三大系统制式。有轨电车可根据供电形式的差异分为接触网供电、超级电容供电、氢能供电以及tramwave地面供电等形式。产业主导下多种车辆制式的共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低运量城轨市场的百花齐放及相关技术的储备,另一方面也导致其网络化运营组织相对困难,无法形成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推高了后期运营维护的成本,不利于技术的积累和推广。

2.3功能定位模糊下的客流困境

现阶段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低运量城轨线路按照功能定位可分为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新区骨干线、大城市大运量城轨接驳补充延伸线、特殊功能线(如旅游线)3类。不同功能定位的线路在规划空间布局、路由通道选择、车站设置及运营组织上均存在差异和相应要求。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国内低运量城轨的运营客流效益普遍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其一,线路规划布局时,重工程实施、轻客流效益,对于线路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其二,线路多布局在新区、城市外围未成熟开发区域或快速路通道上,或者与地铁共走廊等。

3发展策略

3.1搭建都市圈快速轨道体系

从都市圈空间发展规律来看,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流动,既有的高速公路出行模式难以支撑高频次、高品质的联系需求,也不符合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中长距离出行将从公路导向逐步转向轨道导向,城市空间发展将从均衡布局转向簇群集聚,在空间上呈现“轴向”“梯度”等非均衡化布局特征。

都市圈内应采取组合型轨道服务模式,重视不同轨道制式间的协同作用,根据不同空间尺度建设适宜的都市圈轨道线路,重点关注都市圈快轨的体系构建。一方面,应统筹调整都市圈轨道制式的级配,谨慎建设都市圈非核心城市的普速线路,优先建设与核心城市联系的都市圈快轨廊道,融入都市圈发展。

3.2提升都市圈轨道运营水平

(1)大力推动贯通运营

优化协调轨道系统制式,深入挖潜客流规律,通过“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手段推动具有需求与可行性的轨道跨线直通运行,充分发挥网络整体效益。重点关注尽端线路、放射性线路的跨线运营需求,提升都市核心区面向都市圈范围的时效竞争力。动态监测都市圈轨道线网客流,对换乘客流量较大、换乘时间较长的车站形成年度统计分析制度,跟踪研究实现贯通运营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2)提供多元化出行方案

都市圈轨道要加强运输组织协调、客运组织优化,针对重要居住、就业站点之间定点开行通勤快车服务,满足快速通达出行需要。在轨道规划前期应深入研究客流需求,根据客流规律设置充裕的越行条件,特别重要的廊道可考虑预留三线或者四线通道,推行“站站停”与“大站停”均匀化、常态化的高品质灵活运输组织模式,提供多样化、便捷化出行服务。

(3)提升智慧化运输服务

按需动态优化行车组织,构建实时联动平台,控制中心与站台联动,根据候车人数和车厢人数,智能调整停站时间。优化都市圈轨道交通购票、进出站、乘车等环节的组织模式和流程,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拓展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之间信息服务数据共享,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贴心的运输服务。

3.3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鼓励铁路企业通过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城际铁路运营,采取加强运输协调、优化客运组织,增加在重要客流集散地的停站频率等措施,提供符合群众出行规律和客流特征、更加便民惠民利民的城际运输服务.加大对地方政府关于城际铁路人才建设、技术要素培育指导和支持力度,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城际铁路运营。

结语

当前国内都市轨道交通均处于探索期,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都市圈发展经验,从更好支撑都市圈发展与提升出行者服务品质两个维度,全面挖潜都市圈轨道的综合效益。要做好经验总结,规避上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合理的轨道规模与结构,制定有利于我国都市圈轨道发展的机制制度,提升高效化、多元化、灵活化的运营水平,真正实现都市圈轨道交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杰,马小毅,陈建均,等.基于分层轨道交通客流视角的“轨道上的大湾区”规划思考[J].交通与运输,2022,38(4):6.

[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R].东莞:东莞市自然资源局,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