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敦煌壁画色彩的美学探索
[摘要]本文以敦煌壁画色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内涵特征和表现范式,重点阐述了色彩鲜明的装饰方法,力求在传统美学基础上形成规律性认知。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美学
作为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敦煌壁画既是东西方文明相互融合、交流互鉴的见证,也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重要体现。其中,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更加引起后人关注。因此,对敦煌壁画色彩的探究,无论把它放在文献价值探索领域,还是在现代应用范围内探究,抑或是从增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方面出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色彩自然的表现模式
说起传统色彩的搭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一直有着自己的配色逻辑和经典范式。早在千百年前,除了“仰观天象、下察地形”之外,古人就已经对配色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敦煌壁画的配色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1.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优雅
敦煌壁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的大气和优雅,是其取之于自然的结果。相比于西方莫兰迪色的冷淡、印象派的温柔,取材于自然世界、闪耀着自然万物光芒的敦煌壁画的色彩,就仿佛是以大千世界孕育的颜色一样具有合理性。因为敦煌壁画中使用的每一种颜色,都仿佛有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多取材于天然矿物、植物的色彩,例如赭石、胭脂、绿松石、朱砂、花青等,更以自然的质地和颗粒感,散发出自然的气息。有时候,敦煌壁画虽然只是出现几种颜色,意境深远的视觉效果却并令人回味无穷,从而呈现出一种色彩语言与表现主题的契合感。
如果对敦煌壁画色彩再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艺术,特别是其中壁画艺术在审美趣味上有着较大的转折。一方面,这种转折反映了北凉与北魏对应汉代审美,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调的现象。因为之后的西魏和北周时期,则改为由大量的蓝绿色也就是绿松石色出现在了画面主色调上,这种用色习惯一直延续到盛唐。换言之,敦煌壁画的传统用色不仅在定义颜色的方式上,更在时人看待现实世界和表现虚拟世界的方式上。另一方面,当时敦煌壁画中的高级感朱砂红,实际上就是以朱砂红为主调,配以页岩黑、禽蛋绿色和苔灰色为辅的配色传统。得益于这种主次分明的用色,敦煌壁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浑厚和大气,更以色彩表现中形成的迷幻和奢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宗教极乐世界!
2.从内容主题出发,让时间空间参与
敦煌壁画的色彩,往往按照装饰色彩的节奏、推移的韵律来组合呈现。明显地,敦煌壁画色彩在形式上以追求均衡、韵律、疏密、节奏的变化为主。具体而言,就是把多变的物象转换为平面化的、面积大小不等的色块区域,之后再通过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实现整体的既变化又统一的目标。正是由于不同面积、不同属性的色彩所产生对比,在互相衬托、相互穿插的作用之后,色彩的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和明度对比的综合效果就形成了。
另外,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一些壁画的色彩效果在当下反而显得更加协调。例如,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北凉时期第275窟的壁画,就以中高纯度的大面积赭红色,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热烈氛围,几乎没有因为色彩纯度太高带给观众的不适感。其中的原因,在于敦煌艺术这一时期北魏、北凉壁画的一个特征——用量最大的颜料“土红”——功不可没,因为人物形象氧化变色后的黑色对鲜艳色彩起着调和作用,画面自然因此变得更加谐调。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称之为“土红”的朱丹这种古代颜料(又称“红丹”、“铅丹”),是一种把制作“胡粉”所剩的铅粉加热后炒制成的红色。而这种颜料的显著属性之一,就是在长期强光、高温环境下逐渐变黑,也就是出现“返铅”现象!这一“因祸得福”的时间变化,就是敦煌壁画在变色后反而更加谐调的主要原因。
二、色调鲜明的装饰方法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并非是对自然的描摹再现,而重点在于意象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同样地,敦煌壁画以赤、青、黑、白、黄五色为主,以一当十,删繁就简,为世人呈现了一个个意象万千的精神世界。
1.意象用色,主观性强
应该看到,敦煌色与中国道家五行学说中的五色观念相通的说法很有道理。因为特征明显的敦煌壁画色彩,在相继历经了北魏的浓郁、西魏的清雅、隋唐的明艳、五代的鲜丽、宋代的温和、元代的俭淡之后,每个时期的不同色彩搭配形成了敦煌艺术中体系完备的色彩世界。而且,敦煌壁画的主要色彩,即前文提及的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也象征了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一是象征热烈和能量的红色。因为它在壁画中常常被用来营造热烈、热情和喜庆的氛围。因此,不管是北魏时期壁画中绚丽袈裟的红色,还是隋唐时期壁画中火焰般背景的红色,都以浓烈的、刺激性很强的视觉观感,为观众带来的强烈的灼烧感受。二是敦煌壁画中用来表达祥和、庄严和富贵的黄色。由于明亮的黄色常常被用来表现世俗富贵人家的服饰和佛教菩萨等形象的身体部分,黄色的出现事实上象征地表现了表现对象尊贵和权威的特点。
2.主色指引,辅色丰富
尤为重要的是,敦煌壁画由色彩和造型联袂表演的奇迹,实现了纯而不艳、灰而不脏的表现目标。实际上,敦煌壁画包括了土红、朱砂、铅丹、密陀僧、铜绿、石绿、石青、青金石、土黄、雌黄、铁红、群青等众多传统壁画的矿物颜料。由于同一种矿物颜料在筛制过程中还会出现若干种色值,而不同产地的同一种矿物颜料也可能出现千变万化的色值。所以,不同矿物颜料混合使用之后,壁画颜色的丰富更是难以估量。
事实上,敦煌壁画色彩虽然以爽朗明艳为主,但色彩鲜明而不生硬,主色调统一而不乏味,关键之处在于补色对比的色彩搭配带来了律动和美感。例如,隋唐时期的壁画内容复杂多样,对比用色更加频繁。其中,当时最为盛行的“净土变”题材,就以色彩对比的手法表现对西方极乐世界进行想象。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画《西方净土经变》属于这一类的代表性作品。画面里伎乐飞天、楼台高耸和云海缭绕的景象,在极力渲染的安乐升平、欢快美好的佛国世界中,石青和朱红形成的相继对比效果,使得壁画的色调更加鲜明。毋庸置疑,是色彩在极乐世界的时空中使用了色彩跳跃对比的缘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壁画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例证。尤其是色彩配置,其传统范式影响了中国图像艺术的用色规则。在矿物色的使用上,它又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拓宽了新的路径。后人应该关注包括敦煌壁画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艺术包括,深入研究造型、赋色等艺术表现规律,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从而实现艺术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浩.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
[2]宰程飞.浅谈敦煌壁画的色彩元素对我创作的影响[D].山东艺术学院,2018.
[3]吴荣鉴.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因[J].敦煌研究.2003,(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