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探析
摘要:思考是每一个高职学生所必备的特征和学习素养,而善于思考且辩证思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路径予以全方位的培养,才能帮助护理学专业学生形成科学而正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因为批判性思维可以改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护理教学;高职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对策
引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理解为“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知效果”。而护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进而有效的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将来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做好基础的教育保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寻求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性思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精益求精、提升自我。
一、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行为素养和专业技能已经成为了护理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定义标准并不是固定而唯一的。但是对于临床护理教学和工作,如果单一的延续传统固化、刻板的知识输出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发展的思维能力和不断提升的求知欲望。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态度、观点、行为表现及患者的真实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和了解,才能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将患者的外在表象与护理学专业知识及多元化的医学知识相关联,进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判断。因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已经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过渡,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将是拉开人才综合素养水平的关键与核心元素,需要专业教师予以深入推进和有效培养[1]。
二、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巧设问题情境和驱动任务,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从护理学角度观察,可以清晰的发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处理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为学生或医护人员所进行的任何一项有目的、有意义且具有自我调控的判断、反思、推理和决策过程,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自身而言都至关重要。而社会和大众所期盼的护理人员是具有责任心、识别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缺少主动思考和辩证思维的人工智能设备。所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固化的否定、质疑和批判,而是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大胆的质疑、科学的推断和专业的决策过程。其中,质疑能力培养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环节[2]。例如:护理专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如“某某护理人员今天发现一位男性老年患者,75岁,突然行动不便、精神状态差、面色苍白。初步询问和与患者家属沟通发现,老人早上起床后,突然眩晕、言语不清且眼前发黑、一侧四肢无力。护理人员心中认为高血压会引起头晕、言语不清、眼前发黑,也许患者是因为血压升高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等情境内容。同时,预设问题和驱动任务,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上述内容,并大胆的说出该护理人员的思维偏差和操作问题,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说出“该患者真的就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这些症状吗?可患者一侧身体酸软无力,并非全身无力,还会与其他哪些问题有关?并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以此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从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反思和判断,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和质疑能力。因为医护工作者的一念之差,可能让患者丧失治疗的最佳时机,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
(二)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项目化教学形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动力的新型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将重点知识和内容以项目主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将其中有助于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探寻推理、构建成果的内容交由学生们独立完成。而专业教师在此过程中则由知识输出者身份向引导者、激发者和陪伴者身份转变,真正的将学习、质疑和批评性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手中。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护理教学的课堂教学效能,专业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设“辩论式主题教学形式”,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行动素养。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标准不断升高,护理人员将会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不仅需要抚慰患者的心灵痛苦,还需要以专业的技术能力,更好的护理患者的疾病部位。所以,需要护理工作者具有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更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性和判断性特质,才能发挥护理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判断。如护理专业教师可以预设“术方: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根本”;“仁方:细致入微的观察、源源不断的辩证、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过程是护理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其次,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自主选择项目主题,并与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自动组成项目化合作学习小组,分别找出有助于提升该组辩论观点的数据、案例和理论依据,更好的完成辩论环节。以此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还能在真正的辩论和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的过程中感受批判性思维的灵活应用性特质。因为,批判是科学的认知,也是辩证的思考,并不是一味否定和追求自我表现的过程,更需要在人与人的沟通、配合中得以深化、发展和验证。
结论:综上所述,护理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形式和路径多种多样,需要专业教师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护理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并以人性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视角构建多元化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倩,王继明.分析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2):69-71.
[2]徐煌,王可,董波,等.聚焦护理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S3DWR教学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21,33(06):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