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现代化服装行业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究

常元
  
大鑫媒体号
2024年36期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大连 116100

摘要:21世纪的服装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服装生产、质量控制、服装营销数字化的创新发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生产运作方式,产生正向激励价值,最终以销定产,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之配套的是急需大量懂得专业理论与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人才,其显著特征是不再固定于某一固定的岗位,而是适应生产数字化变革,具有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即“1+N”人才。

关键词:共同体,校企优化合作,“1+N”

一、服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念的产生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主张,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主线的新时期;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经济发展、行业进步。一直以来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适配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但在合作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如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缺乏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不健全等。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满足智能化服装产业发展新目标,同时拓宽校企合作的层次、领域和范围,解决以往合作中的弊端,产教融合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行企校生”各方基于共同体新形式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各方自主性和积极性,深化职业教育跨界合作,特别是优化校企双元育人理念,按照企业需求和发展培养适配度高的多元化人才,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满足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的愿景,更好的助力行业高质量升级发展。

二、服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意义和影响

与产业升级背景下服装企业适配的人才培养重任落实在职业教育中,而院校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受限于设备不易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缓慢、校企技术与生产形式不融合等因素,导致在人才输送质量方面,储备方面不能与企业的需求顺利衔接,实践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构建产教融合命运体是工学结合的最佳组合,具有全新的逻辑、内涵和特征。深入分析新时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逻辑主线和价值引向,系统梳理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开启产教融合新模式,优化校企合作领域和过程,对现在以及未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思想指导和方法论借鉴,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以往的校企合作形式相比,属于长期性、深层次、一体化的新校企融合新模式,具有互助式、共享型、稳定性等特点,其核心将校企合作双方从两端的供需关系转向战略合作,能够较好的解决职教端与产业端供需不匹配,资源不对等,开放性不足、参与度不够的状况。同时建立更好的共同体育人新生态环境,促进各方参与的活性,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全程人才共育,契合现代化企业的用人特征。

三、服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内容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整合现代纺织服装行业优质资源,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为服装行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行业的跨界融合创造新机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资源共享,责益共担,实现高职服装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行业、院校与企业间各个层面的交流互补,促进校企双方专业理论水平以及生产技术素质的提升,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对于行业新科技、新技术的学习,培养出懂专业技术、会管理、有实践创新能力、适应当代服装行业新模式的“1+N”人才,主要内容如下:

1.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健全组织机构,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实体化运作机制,成员单位统筹管理分工明确,协调资源配置,保障合作项目落实。

2.创新共同体人才联合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行业牵头统筹资源整合分配,高等院校侧重点在科技创新;高职院校以教育数字转型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参与课程建设、生产实训、学徒培养和岗位实习。

3.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新方式,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建立共享生产实训基地,共建专业资源库,还原企业前沿生产技术和工艺,企业文化资源,助力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4.对标产业和发展需要,结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创新发展,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育标准的能力,开展多元化的合作育人,如定制班、订单班、双导师、学徒培养,按企业标准和需求联合培养。

5.扩大共同体合作范围,开展多角度的技术服务,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养和理论内化,联合打造科研攻关团队,深入生产一线,瞄准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助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以企业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和终点,通过共同体塑造新型校企合作,围绕目标——过程——评价来实施和界定建设成果,根据整体情况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闭合循环周期,能有效的发挥行企校生四方活性,优化企业全程育人过程,人才培养契合企业行业需求,改变传统校企合作的弊端,实现人才供给产需两端的平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