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山东是中国民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流传着许多人们广为熟知的民歌作品,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对花》、《包楞调》、《沂蒙山小调》等。山东民歌历史悠久,在数千年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活跃在中国民歌的大舞台上。其旋律优美,题材多样,且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山东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抒发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其歌词质朴且朗朗上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山东人热情淳朴的性格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山东民歌《包楞调》简介
《包楞调》中独特的鲁西南地方韵味使其成为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该歌曲不仅是一首记谱完整的民间小调,更是源自于成武县一种古老民俗活动——担经。《包楞调》作为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随着其传播与演变,逐渐展现出中国民间花腔的独特魅力,被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填补了我国民间花腔艺术的空白。
歌曲中,祖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兴旺、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五谷丰登的丰收景象以及文化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从词曲角度看,《包楞调》展现了山东民间艺术风格的独特演唱特点和个性塑造能力;从演唱角度看,它则凸显了山东方言的独特色彩美、音色美,以及咬字清晰、拖腔悠长的艺术魅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包楞调》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包楞调》音乐特点
1、语言
《包楞调》在中国民歌的繁花园中独树一帜,它独特的魅力主要源于其别具一格的“一楞成衬”的语言艺术。这首歌曲大量采用了山东菏泽民歌中传统的“白楞楞楞”和“包楞楞楞”等衬词作为演唱的组成部分,因此得名《包楞调》。整首歌曲中,“白楞楞楞”和“包楞楞楞”分别使用了20次和42次“楞”字,共计高达60余次,这在汉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歌曲的唱词分为三段,每段又巧妙地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正词”,以七言四句的形式开篇(太阳出来一点红);紧接着是“过渡句”,即“连词”,作为正词与衬词之间的桥梁(大姐唱罢了送给二姐紧);最后是“衬词”(楞),这些衬词巧妙地穿插在首句和连词之后,不仅将正词分割得更为精致,还使得整首歌曲的节奏更加紧凑和谐,增强了音乐旋律的跳跃感与流动性。这种艺术处理使得《包楞调》在众多民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2、旋律
《包楞调》之所以迅速走红并深入人心,其引人入胜的曲调和丰富多变的旋律风格无疑是关键因素。这种曲调风格深受山东民歌长期积累的艺术特点和独特创作个性的影响,同时与多种外界因素紧密相连。在曲调结构上,主题音调展现出欢快、活泼、明朗的特点,并伴随着强烈的戏剧性,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地生活之中,深切感受那份独特的情趣。此外,旋律中巧妙地运用了级进与跳进相结合、装饰音等润腔手法,确保了语调字音的准确表达,并赋予了歌曲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多次出现的八九度大跳和连续的十六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富有弹性与活力。
在曲调结构上,《包楞调》展现出了严谨而精巧的设计,它采用了非方整型的单段体曲式,通过衬词的巧妙加入,使得乐句长短不一,富有变化。此外,装饰音的运用在《包楞调》中尤为突出,这些装饰音多因方言需要而产生,为曲调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其曲调节奏紧凑而连贯,强弱对比明显,为旋律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激发了演唱者饱满的歌唱情感。
三、《包楞调》演唱技巧
1、方言
《包楞调》作为一首充满山东地方韵味的民歌,其歌词中巧妙融入的方言元素如“仔儿”、“地儿”等儿化音的使用,为歌曲增添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演唱时,这些儿化音应快速带过,通过舌尖的拱起与软腭的高抬来准确发音。在发音细节上,山东方言中的“白”字,其发音应为“bei”而不是“bai”,“红”字的发音则为“long”而不是“hong”,这种发音差异正是山东方言独特魅力的体现。而在鲁西南方言中,“楞”字的发音较为轻盈,舌尖需保持放松状态,演唱时应轻唱此字,以展现其独特的地域风味。《包楞调》被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在音色的处理上需借鉴花腔的发声方式,力求音色欢快、清脆、明亮且灵活多变。在演唱时,主词应清晰连贯,而衬词则需轻巧灵动,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充满穿透力。同时,尾音的“eng”发音应迅速归韵,确保音节的连贯与集中,通过中西结合的演唱技巧,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2、咬字
在演唱民歌时,“字正腔圆”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元音辅音的准确性、字词分明的颗粒性以及对于咬字和吐字的把控成为演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特别要抓住山东方言中“脆”这一独特特点,确保发音短促而清晰,力求在发声和换字时做到迅速、精准、有力。民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独特的“韵味”之中,这种“韵味”与当地语言习惯、发音方式以及咬字技巧紧密相连。咬字吐字的准确性对曲调的流畅和旋律线条的优美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特殊的地方歌曲特色又孕育出新的演唱技巧——润腔,润腔也正是该地方歌曲最为鲜明和独特的艺术标志。
3、拖腔与甩腔
《包楞调》中拖腔与甩腔的演唱技巧运用的尤为广泛。其拖腔特色鲜明,长而曲折,音程跨度显著,多聚焦于高音区域,音色明亮且清脆,音符短暂而富有跳跃感,旋律起伏跌宕。演唱者需具备卓越的高音演唱技巧和娴熟的换气能力,以充沛的气息和持久的耐力,完美展现中西融合的声乐演唱方法。如:在“太阳出来了”这句中,“来”字运用了倚音拖腔的演唱技巧;而在“白楞楞楞”的部分,则是通过灵活变换节奏型、级进和大跳的旋律走向,巧妙将甩腔引出。在处理这些甩腔时,演唱者需注重变化的处理,包括强弱的转变,如:从弱渐强、由强转弱、或者先弱后强再渐弱等。
四、结语
《包楞调》凭借其活泼欢快的旋律和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在中国民歌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各类民族声乐音乐会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承载了山东人民经过岁月沉淀的独特审美观念,更展现了山东人民直率淳朴、豪爽风趣的性格特征。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文化则是代代相传的,我们还应积极学习更多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从而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构建更为全面丰富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各地的民歌,我们能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在作曲家的创新下得以传承,并通过演唱者的演绎,让更广泛的观众得以领略其魅力,实现经典的永恒流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