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的美学特征及演唱分析

王晓琪
  
大鑫媒体号
2024年36期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由我国杰出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作品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性与审美韵味,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歌词根植于唐代诗词的深厚土壤,更在于其旋律设计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和声色彩与中国传统元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之美。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的词和曲入手,分析其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对该作品进行演唱分析。

【关键词】《春晓》;美学特征;演唱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的创作背景

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由我国杰出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创作,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的精髓与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广受赞誉的作品。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早期的歌曲创作模式,其内容多聚焦于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先进文化的追求与借鉴。然而,随着作曲家们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宽,他们不再拘泥于学堂乐歌的传统框架,而是勇于突破,探索并开创了一种融合中西音乐元素的新潮流。

在此背景下,黎英海先生精心创作了《唐诗三首》这部声乐套曲,其中收录了三首以中国古典唐诗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孟浩然的《春晓》、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传承,更是东西方音乐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黎英海先生在创作中巧妙融入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赋予了这些古典诗词以新的音乐生命。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的美学特征

1、词之美

诗歌,作为诗人审美主观与客观世界交融的结晶,不仅映射了诗人对周遭世界的理性认知,更蕴含了其经过情感润色后的感性体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艺术表达,富含深邃的情感意蕴。《春晓》开篇之处,诗人以白描手法,直接而又不失细腻地勾勒春日景象,通过联觉艺术的巧妙运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随后,笔触一转,诗人以“夜”、“风雨”、“花落”等意象,构建了一幅想象中的画面,隐约透露出内心的一丝哀愁与惋惜。

在意象与意境的探讨中,两者构成了诗歌鉴赏不可或缺的审美维度。意境,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精髓,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所展现出的独特境界与情感氛围,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象,则是旨在传达深层哲理观念的艺术符号,它以象征或荒诞的手法为基石,构筑起通往人类理想境界的桥梁,成为表达复杂情感的具象化载体。《春晓》起笔即点明季节,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春意盎然的清晨世界。诗人于晨光中苏醒,周遭洋溢着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春日画卷。然而,笔锋一转,“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以回忆的笔触,勾勒出风雨交加的夜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落花飘零的遐想,为原本温暖的春景添上了一抹淡淡的哀愁。

2、曲之美

该作品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性与审美韵味,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歌词根植于唐代诗词的深厚土壤,更在于其旋律设计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和声色彩与中国传统元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之美。在和声配置上,作曲家有意识地偏离了西方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声体系,转而以四度、五度叠置和弦为主,从而强化了和声的民族特色与表现力。此外,作曲家在音型模仿的选取上也极为考究,其灵感深植于中国传统审美之中。在《春晓》中,对春雨绵绵、鸟鸣啾啾的自然景象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音响模拟,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听觉层次,也加深了其意境的营造。

在《春晓》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巧妙融合了西方现代音乐中的“泛调性”技法,既保留了作品的民族风情,又赋予了其鲜明的现代审美特征。与传统调式直接且明确地于乐曲开篇揭示主音的做法不同,作曲家在《春晓》中采取了更为含蓄与多变的手法。具体而言,在《春晓》的A段,虽然其基础调式设定在bD宫系统的bB羽雅乐调式上,但作曲家通过精心布局,频繁引入C音与还原G音等偏音元素,这些音色的巧妙穿插并未立即揭示宫音的明确位置,反而巧妙地营造了一种调性上的朦胧感与不确定性。这种对偏音的强调以及宫音出现的有意延迟,共同构成了调性模糊的关键手段,使得听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新颖而富有层次的听觉体验。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春晓》的演唱分析

1、演唱技巧分析

在演唱《春晓》时,演唱者对咬字归韵的处理以及气息音色的把控至关重要。在演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句时,演唱者需保持气息既平稳又流畅,其音域适中,并标有表情记号“mp”,因此需采用“半声”的演唱技法,达到既轻柔又不失力度的听觉效果,此时咬字归韵的细腻处理十分关键,尤其是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晓”与“鸟”,开口元音“ao”的发音要确保口腔空间圆满且稳定,才能展现声音的饱满与连贯。在演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时,演唱者应从“雨”字开始做音量渐强的处理,到“声”字处再做渐弱的处理,通过音量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心情——对春雨滋润万物的珍惜之情与对花落纷纷飘零的惋惜之情。过渡句“哦”作为全曲的点睛之笔,其弱起与随后的八分休止符共同营造出一种急切而含蓄的情感氛围,而结尾处的渐慢处理则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进入到B段后,钢琴伴奏在节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音符从四分音符转变为八分音符,节奏与音符时值的双重变化巧妙地使音乐更有推动力与层次感。最终,歌曲以“花落知多少”的重复段落作为高潮,音高升高一个八度后缓缓收束于高弱音区,此处不仅考验着演唱者对气息与声带闭合的精准控制,更彰显了对歌曲情感深度与音乐表现力的极致追求。

2、演唱情感分析

演唱者对乐曲的诠释,实质上是对作品进行的一次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二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精准捕捉并传达诗人与作曲家共同勾勒的意境,成为演唱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准备演唱《春晓》之前,演唱者需深入剖析歌曲内容,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歌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情感氛围具象化。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精准传达声音背后的情感深度。《春晓》一诗中,诗人借助“啼鸟”之欢愉、“风雨”之萧瑟以及“落花”之凋零,巧妙构建了一幅蕴含凄凉氛围与忧国忧民情怀的画面。其中,“夜来风雨声”中的“风雨”,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动荡不安的象征,寓意着社会的风雨飘摇,随后的“花落知多少”,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无力挽回的无奈与哀愁。

四、结语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内涵,还鲜明地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时代风貌。黎英海先生的《春晓》,巧妙地将中国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与现代化创作手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在探索民族新声领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追求,还通过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创作特点,与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对于倡导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榕.黎英海《唐诗三首》的美学特征及演唱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朱艺璇.音乐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王睿.古诗词歌曲《春晓》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