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郑州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王巍
  
大鑫媒体号
2024年38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等迅速发展,逐渐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并日益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郑州市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呈现郑州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指明郑州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此提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的对策,希望能够在推动郑州市产业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际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等方面尽绵薄之力,助力郑州经济发展及中部崛起。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大数据

一.郑州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数字经济概况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1年河南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7万亿元,其中郑州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根据《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2年郑州市数字经济总量接近6000亿元,占GDP比重持续提升。由图1可知,郑州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数字经济规模占比的56%、55%、48%,略高于重庆的39%。可见,郑州市的数字经济规模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和国内头部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数字产业化发展情况

由图2可知,2020年,我省数字产业化规模为2300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而同为中部城市的湖北省,其数字产业化规模为2500亿元,占GDP比重为7%,略高于我省,这得益于其头部城市武汉“光谷”较为发达的光电子产业,相比较而言,作为我省头部城市郑州,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产业等关键领域发展不足。当然,与以1.4万亿的数字产业化规模领跑国内的广东省相比,与占GDP比重高达19%的北京相比,更是差距显著。

(三)产业数字化转型情况

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产业数字化规模最大的是广东省,高达3.5万亿元,我省与北京、上海、湖北的产业数字化规模差距不大,均为1.3万亿左右。但在占GDP比重方面,我省占比逊于其他省市,仅为24%,低于同为中部城市的湖北9个百分点,而郑州作为省会,发挥着带动、辐射作用,表明我省和郑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如要跟上数字经济发展潮流,还需下定决心大干苦干。

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上云”,“上云”指的是企业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包含计算和网络等资源的基础设施上云,数据库、物联网等平台系统上云和业务应用上云,能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来对接外部资源并提供共享服务。“上云”企业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表明这个城市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越深入。推动企业“上云”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根据公开披露数据,2020年,郑州市“上云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虽然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但同北京“上云”企业数量20万家、上海“上云”企业数量12万家、深圳“上云”企业数量10万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武汉“上云”企业数量5.5万家相比,略逊一筹。

二.郑州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基础相对薄弱

数字经济赖以发展的根基在于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又取决于一个城市的信息技术行业、软件行业的发展程度。相较于广州、北京、深圳等地,郑州市数字技术基础薄弱。深圳汇集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和互联网公司,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创新水平高。北京作为首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制造企业都在北京设立有分部,且有中关村加持,科技园众多,电子信息发达。郑州缺乏电子信息行业、高端制造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以一般制造业企业、销售等服务业企业居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然而数字技术要想发展,就需要具备较为强大软件业和信息产业基础。因此,郑州市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瓶颈,也是掣肘郑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数字化人才储备不充分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字技术基础,更需要具备过硬业务素养的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储备,首先,要具有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高校以及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其次,能够用足够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扎根发展。一味的依靠引进外来人才并不能筑牢郑州市的人才基础,更需要的是本土人才扎根郑州、服务郑州的坚守。第一,郑州市高校资源匮乏。与坐拥10所985、26所211院校的北京相比,与拥有2所985、7所211的武汉相比,与拥有2所985、4所211高校的广州相比,郑州市的高校数量不少,但质量高的很少,仅一所211院校。第二,郑州市高校的软件类、电子信息类等的专业不够强且数量不多,且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流向一线城市,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第三,数字化浪潮自2020年席卷而来,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高素质的专业数字人才非常抢手,郑州市的“招财引智”人才政策应该更多的倾斜到数字化人才上来。

(三)政策环境有待提升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数字经济建设,各省各市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郑州市也围绕数字经济建设发布了一些政策文件,主要有《郑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郑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等,但这些政策大多均为2020年出台,且不够细化。由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瞬息万变,应该结合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推陈出新,及时出台、优化相关政策。纵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仅2023年当年,就出台各种促进条例、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不仅在顶层设计,更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给予指引、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优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不仅要看数字经济,更要注重融合基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结构,只有实体经济结构合理、质量高、充满活力和动力,数字经济才可以赋予其更大能量,才能产生1+1>2的经济效果。郑州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端制造业缺乏、高质量的服务业缺乏。郑州市的工业制造业缺乏高、精、尖的制造业,比如半导体、材料产业,比如汽车、船舶产业等。郑州市的服务业大多以房地产销售、产品销售等销售类型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现代金融业、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服务外包业等高端服务业缺乏。

三.郑州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技术作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要实现建设数字郑州的目标,郑州市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自身的数字创新能力和数字技术水平。第一,对现有的本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基础技术研发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严格落实“万人助万企业”活动,紧扣重点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选派机关干部走进企业,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破瓶颈、解难题,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造活力。第二,下大力气引进互联网企业、电子信息行业和软件行业的优势企业入驻郑州,并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倾斜、资金帮助、税收优惠等,打好郑州市的数字技术基础。以上举措要想取得良好效果,还依赖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因此,除了上述的加强本土相关企业数字创新水平及引进外来优势企业加持外,郑州市更要着力提升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第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品监测、认证、入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5G创新中心,提高产业发展综合服务水平。加速5G基站建设,积极推动乡镇、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加快5G的覆盖率。积极推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通信企业在郑州建立网络云中心。第二,要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绿色数据中心,推动三大通信运营商、高端制造业企业在郑州建立数据中心,推动中原大数据中心的建立。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要加强宽带网络建设、云计算中心、物联网建设等,加快企业各种应用软件与具有最新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相融合,在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结合其需求构建软件产业生态体系,建设鲲鹏软件小镇等一批软件产业园,引进落地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优待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更需要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于郑州市的高校资源较为薄弱,自身培养的数字人才有限,故更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形成人才优势。第一,引进高质量的数字人才,将软件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信息安全、云计算等高端数字人才引进纳入郑州市“招才引智”等人才工程,并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优待。第二,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沟通合作,围绕企业急需人才,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按需培养等方式,按照企业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第三,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新一代数字技术相关专业,适当增加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专业的财政投入,引进高素质师资,提高数字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模,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支持鲲鹏学院模式在全省推广。

(三)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现有的制度对数据产权和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数据侵权纠纷、抄袭等问题,比如,数据平台会储存海量的数据,容易发生数据平台利用自身数据优势垄断市场、形成竞争壁垒现象,影响有效竞争。再比如,随着算法的更迭,容易出现大数据杀熟等现象。因此,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大数据安全和治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快数据安全立法,对数据产权归属划清界限。加强对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重要网络平台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强化防护责任。第二,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数据安全保密管理,提高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强化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规范运用个人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行为。加强数据安全监管执法,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合规评估和违法违规专项治理。

(四)优化实体经济质量和结构

实体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质量高低、结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郑州市的实体经济虽在稳步发展,但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弊端。第一,由于郑州市缺乏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因此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业、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第二,政府和金融机构要为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比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补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资金借贷简化程序、给予贷款优惠,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同时,积极发展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融资形式,助力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第三,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逐渐缩减低端的货物销售、服务销售等销售性服务业所占比重,提升服务业质量和发展水平。只有健康、合理的实体经济质量和结构,才能够赋予数字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吕明元,麻林宵.“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建议[J].决策与信息,2022(02):66-71.

[2] 张娜.河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商业观察.2022,(03):29-31.

[3] 张晓东.国内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J].当代经济,2022,39(01):3-9.

[4] 杨庐峰,张会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向度与治理创新——以贵州省的融合发展实践为例[J].理论与改革,2021(06):140-150.

[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R/OL].(2021-04).[2022-12-28].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1/t20220126_396162.htm.

[6]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Z].2021-12-3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