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简析民族节庆及草根文化助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吴小锋
  
大鑫媒体号
2024年38期
新晃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湖南怀化 419200

摘要:节庆活动作为各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产物,其发展迅速且辐射范围广泛。随着乡村经济的蓬勃振兴,这些民族节庆活动逐渐成为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手段。目前,如何通过民族节日文化和草根文化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民族节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层面上,合理配置内在的生产力和外在的激发活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积极解决民族文化需求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并加强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民族节庆;草根文化;文旅融合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自己纺织和染色的侗布服饰文化、鼓楼建筑文化和多样化的民族节日,是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它们体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比如尝新节、花炮节、侗年等。在节日庆典上,民众通过歌舞等方式庆祝重要历史事件,或迎接新季节等。此外,侗族还拥有很多草根文化,也就是当地的一些特殊文化,比如信仰多神的祭祀礼仪文化、图腾文化等。

一、民族节庆与草根文化助推文旅融合的现状

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进展并不理想。资源、人才和文化资产持续流向城市,未能产生预期的互动效应。传统节日遭遇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不仅影响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导致了旅游人才的缺乏。此外,民族地区的节日文创产品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民族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未能充分释放协同效应,多数选择独立运营,难以建立统一的文化旅游品牌或形成规模营销。

二、民族节庆与草根文化助推文旅融合的立足点和思路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将旅游与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以旅游作为载体,以文化作为内涵,打造文化赋能的旅游产品。

在助推文旅融合过程中,可以以民族节庆表演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结合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节庆活动如何通过文化旅游结合和乡村振兴来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当地居民,尤其是民间艺人的生活,对侗族节庆活动以及草根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要积极对文化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和验证现有的民族节庆资源,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和想法。

三、民族节庆与草根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助推文旅融合的实践机制

(一)依托于当地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增收

通过融入民俗节日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解决了节庆活动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民族地区充裕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使得民族庆典活动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侗族的尝新节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恩赐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间举行,具体日期根据各侗寨的习惯而定。在这个节日里要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同时也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观看[1]。在尝新节期间,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侗族歌曲比赛、舞蹈大赛、侗族美食节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特色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共赢。

(二)文化功能重构与升级展现丰富内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民族节庆活动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职能。这些节庆活动不但蕴含着巨大的推动力量,也成为了旅游资源中的宝贵资产,其内容涵盖了民间舞蹈、传统服饰、地方美食、本土建筑以及手工艺等多个方面,比如侗族建筑三件宝鼓楼、吊脚楼、风雨桥。乡村振兴的策略不应仅限于经济增长,而应注重提升其综合功能,积极推动社会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本土特质的侗族草根文化如今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新时代下社会急剧转型、文化不断变迁,侗族的草根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侗族只有语言表达,没有文字记录,因此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侗族文化代代传承下来。而且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真善假恶之分,在文旅融合中选择草根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认清传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侗族草根文化多元性,还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三)创新文化体验模式提升节庆体验感

以侗族著名节庆侗年为例,针对侗族人民庆祝侗年与游客观赏侗年表演之间存在的孤立现象,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平衡当地民众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创新参与模式,以提升彼此的节日体验。

比如可以实施“一对一”的家访活动,游客可以选择入住一户侗族人家,形成一个小团队,共同参与侗年的庆祝活动。这种“一对一”的家访体验对双方都有益处,游客通过与侗族人民的互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和侗年传统,包括侗年的起源、庆祝仪式及文化传承等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游客在参加侗年庆祝活动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侗族人民是侗族文化的最佳传播者,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认知远胜他人,因此这种“一对一”形式将成为游客了解侗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亲身体验带来的感受远胜于书本知识。

此外,这种“一对一”家访方式摒弃了传统的自助游模式,让游客在侗族居民的引领下更快地融入当地,减少了游客对新环境和新节日的陌生感。在参加侗年庆祝活动时,游客以更自然的心态参与体验,真正地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侗族居民虽然无法像导游一样说出华丽的辞藻,但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却最为真实和纯朴,能够触动人心。

(四)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草根文化影响力

整合侗族及侗族春节的文化特色,塑造节日品牌形象,这不仅有利于节日的推广工作,同时也能增强节日的气氛和仪式感。

例如在元素选择,可以参考侗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传统建筑元素等,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侗族活动与仪式,例如寨门迎接、祭拜萨神、侗族大歌表演、吹奏芦笙、盛装游行、百家宴、抬官人、芦笙比赛及打糍粑等,重点突出侗族春节的庆祝内容和形式,让游客对侗族春节有一个直观和全面的理解。侗族和苗族共居的九个乡镇各具特色文化品牌。例如,侗族的"咚咚推"傩戏已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贡溪的傩戏及傩技、刀梯舞狮,晃州的群舞,米贝烂泥的汉戏,凉伞地方的 山歌,波洲的板凳龙,以及各村寨的闹年锣都是著名的文化展现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为游客制造一种统一的视觉形象,使侗族草根文化更加可视化、整体化,全面展现侗族文化的内涵和节庆特色。后续还可以结合文化内容设计周边和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延续游客的情感体验,让游客可以从触觉和视觉双重角度加深对侗族草根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用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侗族草根文化的影响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丰富和扩展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与形式,促进民族节庆活动与草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思考,并以文旅融合目标为导向,以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侗族地区应积极开展游客们喜闻乐见且具有较强互动性与游戏性的活动,彰显侗族文化的生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走出一条宽广且富有特色的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思琪,李思扬,唐雪梅.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7):247,258-247,258.

[2]孙金汉,杨愫,董丽莹.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困境消解——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