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能化技术在供热工程锅炉房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城市供热需求不断增长及节能减排的背景,本文对智能化技术在供热工程锅炉房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着重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设计优化、智能建造、自动化运行控制和智能化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措施,提出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网络安全防护等保障措施为智能化技术应用营造良好环境,以期为供热行业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供热工程;锅炉房建设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热工程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挑战。传统锅炉房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供热工程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锅炉房的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可以极大提升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供热质量和安全性的全面提升,促进供热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智能化技术在供热工程锅炉房建设中的应用
1.1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优化设备选型与配置、科学合理布局、智能仪表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首先,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结合项目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锅炉、烟气处理、给水等主要设备的型号和参数,优化设备配置,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性[1]。其次,智能化技术可以利用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等手段,对锅炉房进行科学布局和管线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线长度和热损失,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节能效果。最后,智能化技术可以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设计出高度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锅炉房的优化运行和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供热质量。
1.2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建造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建造中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施工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建造质量。首先,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无缝衔接,通过可视化、参数化、协同化等特点,优化设计方案,指导施工过程,减少设计变更和返工,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其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采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设备、人员、材料等要素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降低成本和风险[2]。再者,智能化焊接、吊装等先进施工工艺的应用,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保证焊接质量和安全性,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最后,施工监控系统的建立,利用智能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度、安全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1.3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运行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运行中的应用,以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优化燃烧、智能水处理、协调控制、智能调度和异常诊断等功能,全面提升锅炉房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锅炉负荷、烟气成分、水质参数等关键数据,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自动调节燃料和空气的比例,实现燃烧过程的优化,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智能水处理系统通过在线监测和自动加药,精确控制水质参数,防止水垢和腐蚀,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此外,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协调水泵、风机等辅机设备的运行,根据工况需求优化其参数,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佳工况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4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维护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锅炉房维护中的应用,正在从被动式、事后式的传统维修模式,向主动式、预测式的智能维护模式转变。通过建立设备健康档案,智能化系统可以全面掌握锅炉、管道、阀门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趋势,为预测性维护提供数据基础。同时,利用智能传感器和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高频次巡检,及时发现泄漏、振动、温升等异常情况,避免故障的发生和扩大。一旦出现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可以通过对海量运行数据的分析,精准判断故障原因和位置,为检修提供决策支持,减少盲目搜索和拆卸的时间。在实际检修过程中,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设备信息、操作步骤等虚拟内容叠加到现实场景中,指导维修人员进行规范操作,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
2 智能化技术的实施保障措施
2.1 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智能化技术在供热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具体来说,可以制定智能化供热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节点,为企业制定技术路线图提供指引。同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智能化技术研发和推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如在供热计划编制过程中,优先考虑采用智能化技术改造的锅炉房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智能化锅炉房的建设审批过程中,提供绿色通道等政策扶持[3]。在规范和标准方面,政府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研究制定智能化供热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并纳入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强制约束力,从而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地推进技术应用。
2.2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智能供热、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培养力度,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智能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方面,首先要重视现有员工的智能化技术培训,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其次,要加大对高校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一批对口的复合型人才。再者,企业也可聘请高校教授或行业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2.3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要确保网络的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保证锅炉房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为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网络支撑。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规划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采用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更换带来的冗余成本。同时要加强不同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此外,网络安全防护也是智能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智能化系统往往会采集和存储大量的生产数据,涉及企业运行、用户隐私等重要信息,一旦被黑客攻击或出现数据泄露,将给企业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对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采取入侵检测、防火墙、加密认证等多重防护措施,构筑坚实的安全防线。
结语:总之,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供热工程锅炉房建设是大势所趋。智能化技术可以贯穿锅炉房全生命周期,在设计优化、施工指导、运行控制和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显著提升整个供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能效表现和运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网络安全防护等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相信,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创新和逐步成熟,供热工程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为构建节能环保、智慧高效的城市供热体系贡献力量,推动供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平,许景寒.燃气导热油锅炉房的设计探讨[J].山东化工,2024,53(01):224-226.
[2]谢利杰,陈世乐.蒸汽锅炉房的工艺设计[J].山东化工,2023,52(24):191-193+197.
[3]张娟子,彭术娟,王志杰,等.城市更新视角下旧工业锅炉房适老化改造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