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对策研究

翟文睿 崔悦瑶 杨禹萱 姜雨彤 封頔
  
大鑫媒体号
2024年39期
牡丹江医科大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摘要: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制约。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薄弱环节;对策

一、问题与挑战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育效果,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以下主要聚焦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以及学生参与度的不足这三个方面。

1.教育方式的单一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思政教育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实践参与。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知识的传播,但可能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反映思政课缺乏讨论和交流环节,导致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内化。这不仅降低了教育效果,也可能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2.思政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也是一个凸显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大学生接触到了多元化的观念,然而,一些思政课程的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没有充分融入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和前沿理论,使得课程内容显得陈旧和抽象。例如,对于全球化、科技伦理、社会公正等现代议题,部分思政课程的探讨相对滞后,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形成断层,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3.学生参与度的低下是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尽管学生们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喜欢思政课程,但在课堂上,他们往往表现出分心、不愿参与讨论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到缺乏兴趣,或是课程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关联性不强,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投入的动力。例如,一项针对数百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约40%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后主动思考课堂内容,而剩下60%的学生则在课程结束后即刻忘记所学,这说明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参与尚需提升。

二、薄弱环节剖析

1.教育体系的构建本身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当前,高等教育的总体框架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视为辅助性课程,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程常常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没有形成与专业知识的互动和互补,这使得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例如,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塑造,这限制了思政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渗透力。应当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师资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挑战。尽管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单一讲授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改善这一情况,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如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对社会动态和前沿理论的把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3.现有的评价机制对于思政教育的质量保障存在局限。多数情况下,考核学生的标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则相对薄弱。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时过于追求知识传授的量,而忽视了教育的质。应当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际行为表现,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是对知识的掌握。

4.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相对于其他学科,思政教育在校园内的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例如,教学设施、研究支持以及教师发展机会等方面。这种资源分配的倾斜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关注。为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应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使思政教育在硬件设施、科研项目和教师发展计划上与其它学科保持同步。

三、对策与策略

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薄弱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教育效果,增强学生参与度,以及打造更加坚实的教育体系。

1.创新教育方式是关键。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通过研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考和批判,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度对话,了解学生的困惑,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相关性。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应定期举办教学工作坊,邀请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此外,为教师提供研究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学术研究,以便及时学习并应用最新的教育理论。同时,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在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以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学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考察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例如,可以设置课程项目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要兼顾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反馈,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而非单纯追求教学量。

4.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应保证思政教育在教学设施、科研项目和教师发展计划上的投入与专业课程持平,体现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包括为思政教师提供专用的研讨室和研究空间,增加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以及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将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思政教育领域。

5.领导层的观念转变与政策支持是实现这些策略的基础。高校领导应认识到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将其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并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通过与各部门的协调,形成改进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实施这些对策和策略,将有助于打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将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和讨论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体系的创新以及评价机制的改革,都将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更加全面、深入、高效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找准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瑜敏.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 传媒, 2024, (10): 98.

作者简介:翟文睿(2003.10--),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牡丹江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21级医学影像专业在读学生。

通讯作者:封頔(1990.10--),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牡丹江医科大学会计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财务管理。

牡丹江医科大学 2024年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085

牡丹江医科大学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心海”辅导员工作室阶段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