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逻辑与路径研究

王白雪
  
大鑫媒体号
2024年41期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要要牢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及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等关键路径。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根本动力。“改革”与“现代化”是贯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线索。改革开放拉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列车自改革开放中滚滚驶来,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向前驶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内在逻辑及实施路径,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蕴含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化必须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也决定了其实现路径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1,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舵把牢方向。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实际和历史经验,核心在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的独特发展道路。然而,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和制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有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和毅力,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创新是激发发展活力的首要因素。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关注于短期内的经济增长,更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体制的改革能够使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教育体制的改革为社会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中高端攀升。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其一,改革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现代化进程扫清了障碍。同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和政策支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实践基础。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对改革的需求更加多样,这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其三,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改革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而现代化则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改革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又不断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破除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激发了社会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3;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两大核心战略,为这一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坚强支撑。它们不仅关注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更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不仅关注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更重视精神文明的提升。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我们能够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逐渐探索出来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诸多难题,如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结构的单一等。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等措施,逐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聚焦于经济体制领域,为后续的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性谋划和战略性部署。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其一,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4。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中国有别于其他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其三,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措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聚焦新时代改革深水区,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提升。《决定》从十四个层面细化改革内容,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以及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要求更高,挑战更复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历史经验,还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态势和国际环境,通过细化的具体举措,如300余项改革措施,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些举措旨在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深化和完善,要求紧盯重点环节,致力于建立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机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战略部署,朝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目标稳步前进。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5首先,完善产权制度是基础。只有清晰界定和保护各类产权,才能有效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同时,建立健全一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能源革命,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通过公平竞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义不容辞的责任。”6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是增强社会消费能力、促进内需扩大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同时,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基本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实现全面小康、防止返贫的重要保障。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执法和司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还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提升国家法治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必要法宝。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需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要扩大进口规模以平衡贸易发展。此外,还需要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同时,动员有条件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首要原则。这要求我们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时,既要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又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地区和平稳定。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4-05-26(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3]肖贵清.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30.

[4]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2-15(01).

[5]新华社记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攻坚[N].人民日报,2024-07-22(05).

[6]宋才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广西社会科学,2024,(05):4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