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本科生创新实践路径构建及拓展:基于惠州学院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的经验探索
摘要:创新实践能力被视为未来社会人才的核心素质,惠州学院积极探索本科生参加机器人大赛的培养模式及经验,从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实践体系,并提出未来可能的拓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创新实践;思政教育;机器人大赛
创新实践教育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尤其在“人工智能”成为“全民热词”的今天,教育体系必须适应这一变革,培养出能够驱动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等。对此,各个高校不断尝试探索应对策略,如探索思政教育融入新机制加强团队协作训练等,以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实践教育路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在惠州学院,构建创新实践路径以支持学生参与机器人大赛,是一个系统性且富有创新的过程。该路径的实施不仅体现在思政教育、课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更体现在学生个人能力的显著提升上。从2020年以来,惠州学院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100)”中,位列全国第34位,位列广东省第2。
思政引领,铸就创新实践之魂。学院积极构建“一二三四”育人工作体系,分阶段有重点开展育人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把十大育人体系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创新实践精神。一是强化一个引领,抓住组织育人着重点。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建核心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条融国情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二是坚持两个导向,把准管理、服务育人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打造九联科技特色班,制定专业、思想、学科竞赛导师制。三是聚焦三个课堂,把握课程、实践、网络育人关键点。聚焦专业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促进理论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四是打造四个平台,瞄准课程、文化、心理、科研育人切入点。打造以课程思政、IT文化节、IT氧吧、玉琢讲堂为代表的育人平台。
课程建设,夯实创新实践之基。课程体系设计上,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教授,更强调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院设置数学、物理、电子电路、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同时增设机器学习等与比赛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能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掌握机器人大赛所需的技术知识。此外,通过学科竞赛导师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获得科研方法训练和论文撰写等经验。
团队建设,凝聚创新实践之力。学院鼓励学生自发组队,或者通过选拔机制组建多元化的参赛团队,注重成员间的知识互补和技能协同。学院会定期举办团队建设活动,提升团队凝聚力,同时也会邀请业界专家进行团队管理与沟通技巧的培训,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团队建设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如何在多元化的团队中协作共事,通过共享资源,不仅提升技术技能,更在沟通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竞赛训练,磨砺创新实践之技。学院拥有专门的实验室和设备支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和实验条件。在训练过程中,学院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技术难题,如机器人动力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编程等,同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训练阶段,学生们在不断解决问题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
项目研发,拓展创新实践之路。学生们需自主设计和制造机器人,从概念构思到原型制作,再到优化调试,整个过程涵盖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提升和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学院设有专门的项目指导,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项目研发阶段,学生们从零开始编程,不断调适、升级机器人,这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他们创新思维的深度挖掘。
通过以上实践路径的构建,惠州学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实践环境,使他们在机器人大赛的实践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实践取得的育人成效,对构建和拓展创新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展望未来,创新实践路径的构建与拓展应考虑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推动跨学科融合,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三是加强国际化交流,让学生在全球视野中培养创新思维。这些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冶建明,邵建荣,赵思峰,滑晓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教育,2024年第4期.
[2]王大鸷,谭凤芝,迟青山.以学科性竞赛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期.
[3]欧阳方平.本科生导师制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物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期.
[4] 郑小兰.基于“三导向”的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年第2期.
[5] 孙元田.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年第20期.
[6] 赵丰兰.依托科研平台的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2期.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2024年学生工作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初探”阶段性成果。
作者1:黄丽嫦,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员、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党建工作。
作者2:骆超,男,汉族,博士研究生,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