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科学幼小衔接的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与实践的行动研究

钟妙玲
  
大鑫媒体号
2024年49期
深圳市坪山区同育幼儿园 广东省 深圳市 518118

摘要:我们通过系统化的方法,促进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的无缝对接,研究以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提出以“以生为本,尊重差异”和“衔接有序,循序渐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主题选择、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调整,探讨科学衔接的具体策略和实践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科学的幼小衔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儿童入学焦虑,还能够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幼小衔接;幼儿园主题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儿童发展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顺利过渡,对儿童从游戏走向学术的转换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孩子们在认知、情感以及社交技能方面经历着快速的成长,儿童身心健康与未来学习成效之间,教育过渡环节扮演着关键角色,恰当的过渡方法对孩子们适应学校新环境、树立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其将来的学业成就和社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目前,幼小衔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众多难题。

一、科学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科学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顺畅过渡,对于孩子们未来的教育成就和个人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阶段之间,孩子们经历从以游戏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向以课程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变迁,假如这一过渡过程得到妥善管理,便能促进儿童在新式的学习环境中塑造自信和积极的学习心态,在发展过程中,若科学连贯性不足,儿童可能会感受到不适,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这种不适应可能表现为入学后的焦虑和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如对新知识的接受度下降或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二、基于科学幼小衔接的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原则

(一)以生为本,尊重差异

课程设计过程中,需对儿童间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尊重,认识到他们各自具备不同的成长节奏、发展水平及兴趣偏好,教育专业人士需避免单一化的教学策略,而应依据儿童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打造定制化的教学方案及活动安排,针对特定领域表现出色的儿童,分配难度较高的项目任务,以刺激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针对学习进度相对滞后的儿童,有必要实施进一步的援助与激励措施,助力其逐步缩短与同龄人的差距。0

(二)衔接有序,循序渐进

为了保证儿童能够顺畅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科学地衔接课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特别关注其连续性和层次性,这意味着在设计幼小衔接课程时,教育工作者需要仔细规划和编排教学内容,使之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形成一个自然的衔接,既不脱节,也不过度跳跃,课程内容应按一定顺序分阶段展示,同时其难度与复杂度需相应提升。例如,从幼儿园时期的游戏化学习和简单任务,逐步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结构化学习和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种层次化的设计可以帮助儿童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要求,避免他们在面对新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模式时感到措手不及。在科学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时,需特别注意儿童在课程难度上升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与心理适应问题,教育工作者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协助儿童在转型期间塑造自信与适应新环境的技能,从而减轻他们遭遇新挑战时的紧张情绪。

三、幼儿园主题课程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主题选择与设计

在选择主题课程时,需深入分析和把握儿童的现实生活经历及个人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巧妙融合学前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以此保证课程能够有效地与儿童认知成长阶段相契合,从而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在选择主题时,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时,需以儿童日常生活为背景,结合自然现象及深受儿童喜爱的故事人物,使教学内容与儿童现实紧密相连,同时点燃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及探求未知的好奇心。0儿童参与各类课程活动,不仅能够体验学习的愉悦,而且能够将所获取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领悟和持久记忆。

主题课程的设计还应兼顾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内容衔接,确保儿童能够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大纲应兼顾内容的丰富多彩与内在逻辑的严密层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寓言故事以及互动式教学实践,孩子们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更为深奥的思维原理,这将为他们在小学时期系统地学习知识构建坚实的基础,设计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案,有助于儿童形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框架,并为他们在小学教育阶段接触更为系统的学习材料提供准备。

(二)教学实施与调整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依据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有效地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教学策略的长处,教师在执行预定教学方案的同时,需实时监控学生的互动与反馈,基于学生参与、兴趣和理解水平的观察,灵活变换教学素材与方法。0在教育过程中,若观察到部分儿童对特定知识点掌握存在障碍,教师需采取相应策略,如精简教学信息、运用直观的教学辅助材料,或者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有效吸收和理解。针对展现优越能力或浓厚兴趣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应提供适当难度的任务,激励其深度探索与反思,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

教学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方法和内容的调整上,还体现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照,教育工作者需针对学生各自的认知偏好、爱好及成长阶段,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保障孩子们能在各自适宜的学习节奏内积极参与,实现个性化进步,灵活的教学策略能够创建一个包容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儿童在课堂上都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四、结语

科学地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对于儿童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并保持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肩负着协助儿童完成这一重要过渡期任务的重任,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精心策划与执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不但能够迎合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需求,而且有助于为后续的小学教育阶段奠定坚固的学习基础,科学地搭建起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桥梁,通过系统化设计的教育课程,孩子们在一个有序的学习空间内,逐渐符合小学阶段的教学步伐及其学业要求。

参考文献:

[1]黄芳,李淑英. "三把金钥匙"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教育视界,2022(21):50-52.

[2]俞霞. 幼小课程衔接:从跨学科主题学习入手[J]. 基础教育课程,2023(22):75-80.

[3]董艳,高松青,朱洪芬. 幼小衔接背景下互访活动摭谈[J]. 新课程研究,2024(11):26-2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