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郭玲 李秋雨 牟春景
  
大鑫媒体号
2024年54期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AI等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作为以立德树人,塑造和转化人的思想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论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ChatGPT等语言模型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工具,被广泛运用于教育中,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学生可以快速获取特定的资料,并根据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其次,通过逐步引导和提问,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改进他们的思考过程。

二、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

大学生学生学习能力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高,因此人工智能在学生群体应用比例高,与之带来的是使用方法不规范、使用场景不合适等新问题。

(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下降

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技能技术获取信息和学习。在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中,如果给予正确的问题进行引导,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回答所有问题,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课题论文,几乎都可已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这些对学生独立思维训练是非常消极的,阻碍学生批判性思考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价值观、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阶段,该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事情不应该由人工智能来代替[1]。

(二)老师与学生的人际互动明显减少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言传身教是工作的主责主业,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传导和情感疏导的最主要的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与学生在不同场合的交谈洞察其内心,察觉其动态,给予其帮助,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时候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是工作的重要举措[2]。但是当一个绝对理性精确的拟人化人工智能设备出现的时候,学生对与老师进行互动的需求明显降低,老师也失去了与学生的个人联系和支持,不仅影响学生社会和情感发展,也减少了学生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和载体,增大了日常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

(三)高校学术诚信和科研规范遭遇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日常作业甚至毕业论文。人工智能吸引很多学生选择走技术的捷径,置学术诚信和科研规范于不顾,与此同时,由于当前法律和政策对其规制强度有限,难以确定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和抄袭的界限,其对高等学校学术诚信和科研规范造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如果不对其进行道德规制和理性控制,人工智能将影响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

三、高校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价值风险

(一)拥抱技术变革,保持与时俱进

有学者提出,需要正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的功能特性、核心价值以及潜在风险,并审慎处理;应当思考如何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工具,而不是简单禁用[3]。正视技术、拥抱技术、推进技术发展,仍然是我国成为高新科技大国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对于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应有自己的理性判断。所以,教师只有改变过去单纯“知识传播者”角色定位,变成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智力咨询者和学习促进者,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4]。

(二)强化价值引领,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高等院校的改革必须从课程的改革开始。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彻底改变作业和学习任务,突出“过程”而不是“结果”,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方法;人工智能技术是促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和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的工具[5]。思政课教师要打破传统校园和传统课堂的边界,运用数字技术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特质、心理特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充分运用慕课、直播、短视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课程中的理论“活”起来、人物“动”起来、事件“亮”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学术诚信、道德和透明度

围绕着人工智能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的争论正在不断涌现,并且异常激烈。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引发了重要的道德、学术诚信和透明度问题,如抄袭、侵权、算法偏差、泄露隐私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学术诚信政策,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术诚信教育,制定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来应对和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并确保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技术的使用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

结论

本论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高校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加强对其潜在风险的管理和监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赋能。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的应对策略,并评估其实际效果。高校应积极推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工具,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晔,李心之. 算法推荐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05): 1-6, 24.

[2]汪为. ChatGPT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0(07): 20-24.

[3]景丽萍,刘健. ChatGPT:人工智能时代的双刃剑[J]. 前线, 2023, (06): 46-48.

[4]钱鹏雁,陆道坤. ChatGPT冲击下教师的角色危机与重塑[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 (01): 25-31.

[5]吴虑,杨磊. ChatGPT赋能学习何以可能[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12): 28-34.

作者简介:郭玲(1982—),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统战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 L22DSZ0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